在陰山山脈南部的鄂爾多斯高原、黃河幾字彎,橫臥著中國第七大沙漠——庫佈其沙漠。這裡風沙肆虐、顆粒難收,被稱為中國的“死亡之海”。
更關鍵的是,庫佈其是距離北京最近的沙漠,是我國京津冀地區的三大風沙源之一。它的存在不僅讓當地群眾生活艱苦,更是令首都北京頭懸利劍、如坐針氈。
30年前,內蒙古政府、沙區群眾聯合當地企業齊心協力,開展瞭一場治沙持久戰。這期間庫佈其沙漠不僅生態資源逐步恢復,環境資源顯著改善,並且沙區經濟還得到瞭迅猛提升。2014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將其確立為“全球沙漠生態經濟示范區”,內蒙古究竟是如何完成由“沙逼人退”到“人進沙退”的全面轉變的?
庫佈其沙漠
庫佈其沙漠位於內蒙古鄂爾多斯北部,總面積1.86萬平方公裡,是中國第七大沙漠,一望無盡的滾滾明沙是這片土地的唯一底色。
在上萬平方公裡的廣闊地域上,竟然沒有一塊良田和充足水域,而且無電、無路、無基建。這對當地政府和人民帶來瞭嚴峻的考驗,無論是耕種還是放牧,都難以維持日常生活運轉。
上世紀80年代,庫佈其沙區的群眾幹部,眾志成城開始全面掀起治沙浪潮,打造中國北方穩定可靠的生態安全屏障。歷經30年治理,現沙漠治理總面積高達6460平方公裡,蓄水240多億立方米,創造瞭整整5000多億元的生態財富,為瞭完成這個歷史性扭轉,我們究竟付出瞭什麼?
首先是種樹,以銀肯塔拉綜合治理區為例,規劃種植面積10萬畝,現治理面積已經達到7萬畝,其中絕大多數都是上世紀80年代所種。經過治沙群眾的代代傳承,如今沙漠林的存活率已經提升到90%以上瞭。
庫佈其沙漠治理采用先近後遠、前控後堵、四面包圍、中間開花的模式。先用進行固沙,接著在沙丘表面將柳條按網格狀插入,固定沙丘後依次在網格植入樹種。其中最關鍵的根據具體情況種植不同樹苗,比如草原沙漠結合區,種上楊樹、柳樹或沙柳,條件差的地方播種沙蒿。
30年間,庫佈其已經生長出6000多平方公裡的綠洲,不僅能生長樹木,還能種植各類有機果蔬和中藥材,為當地提供瞭數十萬個工作崗位。
其次就是引水,沙漠治理是系統性工程,與水域治理是肩膀連著胳膊。黃河在鄂爾多斯市的流域形狀為“幾”字形,南北段維度差異明顯,每逢封河期與開河期上遊來水時,極易形成擁堵造成凌汛水災。
2013年鄂爾多斯市為緩解防汛壓力,進一步解決生態水資源短缺問題,讓黃河水患蛻變為水利,於是大力呼籲推進“引凌入沙”生態工程,次年便將凌水引入到庫佈其沙漠的腹地之中。
為瞭完成這項工程,單杭錦旗政府就集體籌資四千萬元,在黃河南岸修建1座分凌引水閘,新建引水渠38.5公裡,累計分凌引水2億多立方米。
在黃河水的幫助下,庫佈其沙漠腹地已經形成瞭100平方公裡的生態濕地,有20多種植物自然恢復生長與10多種水鳥棲息生存,讓荒蕪沙漠竟然煥發出欣欣向榮的生機。
牧民那仁滿達胡興高采烈的說:“這幾年治理,讓過去寸草不生的牧場重新長出瞭青草,一些窪地還變成瞭小湖泊,我靠放牧養螃蟹每年能凈賺20萬,都多虧瞭‘引凌入沙’項目啊!
黃河引水,植樹存水,兩大工程的搭建下才造就瞭庫佈其沙漠如今的生機勃勃。作為全球至今唯一被整體治理的沙漠,庫佈其的治理經歷放眼全球依然是教科書級別。
2017年聯合國發佈生態財富報告,提到庫佈其修復沙漠多達6253平方公裡,森林覆蓋率15.7%,植被覆蓋率53%,創造生態財富5000多億,助力當地10萬群眾脫困。
光伏產業經濟
庫佈其又是如何實現如此龐大的收益呢?這就離不開光伏發電瞭。庫佈其太陽能資源十分豐富,全年有效光照小時高達3180小時以上,是不可多得的光伏發電寶地。
光伏發電也對沙漠治理也有奇效,其板組件能有效防風擋風,阻止沙塵的進一步肆虐蔓延,還能降低沙面溫度,減少水封蒸發,從而改善生態環境。
像蒙古基地的庫佈其200萬千瓦光伏項目,能修復10萬畝沙漠,每年能減少黃河輸沙200萬噸,向蒙古電網供應40億千瓦時綠色電源,滿足480萬人的一年用電需求,現已成為全國單體規模最大的光伏治沙基地。
沿著銀肯塔拉沙漠一路往西,直達庫佈其沙漠腹地,能看到整整5萬畝的光伏發電基地,這就是由19.6萬塊光伏板拼接而成的達拉特旗光伏發電園區。
而該基地不過是光伏長城的一部分,整個光伏長城規劃東部起於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西部抵達杭錦旗,全長400公裡,可容納1億千瓦裝機規模,實現生態治沙900萬畝,光伏治沙300萬畝!如此規模,放眼全球也是實屬罕見。
根據達拉特旗能源局副局長鐘宇展介紹,這些光伏設備每年能向京津冀地區輸送440億千瓦的電能,目前每100萬千瓦的發電光伏,所需投入式是35億元,光伏的全生命周期是25年,標桿上網電價是0.28元/度,粗略估算第九年就能收回成本。
而且光伏發電板下面的餘陰處,還能種植優質牧草和黃芪、黃芩等中藥材,可以說一個光伏發電直接帶動瞭整個庫佈其的沙區經濟。當地政府通過扶貧產業化合作機制,還會讓農牧民主動培訓後參加到電站運營之中,對當地群眾進行精準扶貧。
在30年治沙攻堅戰中,有沒有出現過優秀人民代表呢?杭錦旗鹽廠廠長王文彪就是答案。鹽廠正處於庫佈其沙漠腹地,王文彪接手廠子的第一個任務不是如何提升發展,而是如何避免流動沙丘掩埋工廠,他也因此不得不直面沙漠治理任務。
鹽廠的效益並不樂觀,更不具備主動挑起全面治沙的重任。王文彪起初隻是建立瞭一個27人的林業小隊,從每噸鹽中抽取5元錢的利潤作為啟動資金,一步步打造防護體系,建立起廠區防護林。
隨著廠房周邊環境的逐步改善,鹽廠的經營發展也開始好轉,於是王文彪開始向政府提出修建一條投資成本高達7000萬元的公路基建。穿沙公路修成後,能將原本350公裡的曲折路程變為65公裡的直線。
杭錦旗政府對這項工程自然大力支持,給予瞭大量人力、物力的援助,最終成功開辟瞭一條康莊大道,一舉打通瞭沙漠通往外界的財富之路。
中國治沙工程是浩浩蕩蕩,造福千秋萬代的。但相對於中國的萬眾一心、人定勝天,美國對沙漠的態度卻和我們截然不同。美國專傢在公開場合多次表態,稱植樹治沙是毫無必要的,沙漠是大自然構成的一部分,冒然治理甚至會造成弊大於利的後果。
不僅如此,2019年科學雜志《自然》官網甚至發表過一篇報道,文中直接指責中國的荒漠綠化會導致水資源枯竭的惡果,還會破壞沙漠生態系統的平衡。
對於這種觀點議論,你又感覺有幾分對錯呢?
信息來源:
求是:庫佈其沙漠治理的時代價值與深遠意義新華網:“引凌入沙”讓庫佈其沙漠再現生機澎湃新聞:庫佈其沙漠的“既要又要還要”:綠化固沙、光伏發電、沙漠旅遊
#尋找熱愛表達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