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過34萬億美元的國債
新的一年,美國工商界陷入瞭“欠債越來越多”的恐慌性局面。超過34萬億美元的國債,讓工商界擔心,越滾越大的國債會引發更強烈的財政赤字潮。
但美國政界並不為此著急,至少在任的拜登,以及吵鬧著要競選的特朗普,都沒有考慮過如何來控制債務。
外界則給政府開出瞭一劑良方,隻要減少社會保障開支和醫保,就能減輕減輕很大一部分壓力。這倒是有點像《紙牌屋》中,總統弗蘭克設法降低社會保障以擴大政府盈餘的場面。
事實上,多年來美各界都認為,政府的國債之所以越借越多,恰恰就是因為上述兩項開支給拖累的。
可顯而易見的是,不管是民主還是共和黨,對於如何降低赤字,如何減少債務,都不曾去系統考慮過問題。
相反,本屆美國政府又開始考慮借下一輪的錢瞭。根據美國內的數據,對於公共債務,政府已然做好瞭新一輪的融資準備。
一句話,美國人始終認為,他們能夠輕松借到錢。至於每年的開支以及越來越多的利息,至少美國政府認為,每年隻要提前采取措施控制赤字,問題就不會很大。
通過公開交易和流通的債券來借錢,這便是國債的本質。這種債券私人可以持有,集體也能持有,美國人可以購買,外國也可以購買。
從本質上來看,將錢借給美國政府,一定程度上是相信美國社會運行良好,並且在未來有持續償還能力。
以外國持有債券來看,債券的背後,等於是外國的資本流入瞭舉債的國傢。如今不光美國在借錢,西方一眾的發達國傢都在借錢。
當然,借錢隻是一種最通俗的說法。從資本市場來看,像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傢,債務形式是多樣化的,在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很小,而且有些債務本身也並非凈外債。
簡單理解就是,舉債人不一定是沒錢才借外債。而且經濟發達的國傢,收支狀況是正常的,金融體系等各個方面也很健全。也因此即便有外債,他們也擁有很強的償付能力。
相反,世界上凡是發生瞭債務危機的國傢,本質上都是收支平衡被打破,政府乃至整個社會的經濟生產力已經處於負數,一旦是這樣的債務,便會誘發債務危機。
所以,美國的國債雖然很多,但卻一直不擔心暴雷。而且從債務的構成來看,美國國債的很大一部分都來自國內。
聯邦銀行和政府,就持有最大部分的國債,比例達到瞭40%左右。而外國政府所持有的美債,最近十幾年一直在持續下降。目前的水平,已經降低到瞭24%以下。
那麼,在借給美國錢的外國政府中,誰是最大的“債主”呢?
我國和日本輪流當“黃世仁”
最近十幾年,公眾經常聽到一種說法:美國借瞭我們很多錢,我國是美國最大的債主。從國際信貸關系來看,這些這錢給他國的國傢被稱為債權國。
我國確實持有美國最多的國債,不過日本持有的比例也很高,而且因為雙方有減持的情況,誰是最大的債主,其實一直是輪流變化的。
比如2015年,我國持有的比例增加瞭373億美元,達到瞭1.261萬億美元。彼時這一數額,比日本持有的1.2269萬億美元要高,所以在當年我國成為第一大“債主”。
這僅僅是加持和減持中的一個小小的環節,因為從比例上來看,每個月持有的數額都會波動,因為本質上來說,這不是單純的借錢和欠債關系,背後是資本市場的運作和調節。
也因此,幾乎每年甚至每個月,持有美債的比例都會波動。這樣一來,要麼是我國,要麼是日本,就輪流成為借錢給楊白勞的“黃世仁”。
比如從2016年10月到2017年7月,日本超過我國成為美國最大債主。而從2017年8月開始,隨著日本持有比例減少瞭205億美元,我國又成瞭美國的第一大債主。
從公眾的角度去看,因為對“債”的認知停留在借錢和沒錢的角度,所以會有一種借錢是不好的錯覺。尤其是聽到我國成為美國最大債主的時候,會感到很新鮮。
然而就資本市場來看,國債持有的比例始終在變化,這都成瞭一種運作和投資方式,所以誰持有的比例高,誰持有的比例低,都快要聽膩瞭。換言之,大眾和資本市場,對於國債的理解角度是不一樣的。
比如在最近幾年,我國持有的美債比例一直在下降。截止到2023年底,都跌到瞭1萬億美元以下,不足8000億美元。
這一減持從2021年底開始一直延續至今。起初連續7個月的時間,國內投資者減持的額度超過瞭1200億美元。
接著從2022年8月到2023年2月,又連續減持瞭至少900億美元。到2023年11月,又減持瞭900億,所以整個過程一路下來,我國目前持有的美債比例,應該是近幾年啦最少的時候。
需要指出的是,這些美債持有者,有的個人投資者,有的是其他投資者,至於具體的比例和份額占多少,詳細數據在投資人那裡。
這從側面又能向公眾傳遞一個常識,即持有美國債,不是簡單的把錢借給美國人,背後有著各種交織的資本運作和投資行為。而且從本質上來說,債券本身也屬於投資的一種。
最近幾個月我國在減持美債的同時,另一大債主日本也在減持。日本在2023年9月一次性減持瞭285億美元,截止到2023年11月還剩1.09萬億美元,數量比我國多,所以又一次成為美國最大的債權國。
排在我國和日本後面的是英國,不過其持有的比例不高,在去掉瞭292億美元後,英國人手裡還有6689億美元的美債。
由於上述三個國傢的減持,其他的國傢也紛紛跟進。國外持有美債的規模,也從此前的7.7萬億美元左右,降低到瞭7.6萬億美元。
有意思的是,日本人不光借錢給美國,多年來也在不斷借錢給全世界。
32年來最大的債主
截止到2022年,日本持有的外債數量達到瞭418.6萬億日元,折合成美元將近3000億。從1991年開始,日本持有的外債就一直在增加,而且增長規模高於別的國傢,由此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債主。
其中一方面的影響是日元的持續貶值,當政府、企業和個人在海外的資產換算成日元後,計價資產增加瞭108.2萬億日元,計價負債則增加瞭27.9萬億日元。2022年時,日元相比美元貶值瞭14.8%,相比歐元貶值瞭8.1%。
除瞭本國貨幣貶值外,多年來日本國內市場規模有限,經濟活力不夠,不能支撐各行業的擴張和發展,這才使得日本的資本持續多年在海外擴張。
就投資形式上看,日本在海外最大類型的投資便是證券(國債也屬於其中),這一投資占比為39%。除此之外,便是各個行業的直接投資模式,占比為20%。投資的國傢中,美國、德國和我國,多年來一直是日本資本最為熱衷的。
在日本的經濟學傢看來,日本雖然30多年一直是全世界最大的債主,可這也恰恰說明,日本國內的市場不夠大,這才導致本國的資金紛紛流向瞭海外。
日本是世界第一的債權國,德國則排在第二。而從我國的視角去看,多年來日企和德企在我國的各種投資又是占比很大的。
那麼從債權國本身的角度看,這背後又蘊含瞭其他什麼信息呢?
債權國的國際地位
所有能成為債權國的國傢,背後都有經濟的快速增長做基礎。簡單理解就是,你要有錢才能借錢給別人,而一個國傢也要有充裕的資金,才能流向海外的各行各業。
美國現在雖然是債務國,而在100年前的時候,卻還是妥妥的債權國,那也正是其發展剛起步的時候。
美國之後,日本和德國則接棒,成為兩個很大的債權國。在經濟學傢看來,要想成為一個腰桿子硬的借債人,本國的貨幣必須在世界的貨幣體系中有絕對的地位和影響力。
反過來說,如果本國貨幣沒有這樣的影響力,其債權國的地位和影響力同樣也是不穩固的。
我國近年來持有的外債比例雖然一直在增加,但十幾年前因為自身貨幣在世界的影響力有限,所以長期以來不少經濟學傢都認為,我國的債權國地位,還處於不對稱的成熟進階階段。
而經過這十多年的發展,隨著我國貨幣在世界貨幣體系中的地位不斷鞏固,債權國的地位和影響力,已經和此前不可同日而語。
結語
回到美債的增減角度去看,我國最近的減持行為是一種投資行為。因為國際宏觀市場的變化,使得我國在外匯儲備上做瞭調整。
除此之外,美國內通脹的因素,美債收益率增高的因素等,也讓減持成為投資者的一種選擇,因為這樣可以避開利率上行導致的減值風險。
值得一提的是,不管是增加還是減少,本質上的投資行為,都讓國外的不少人,把美國的國債看是不存在風險的投資資產。
也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不管世界各國對美國的說法是什麼,錢的流通和走向永遠是最接近本質的。
參考資料:
《盤點33萬億美元美國國債:誰是“頭號”債主?》 澎湃新聞 2023年1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