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音公司在印度開通的工廠正式竣工,莫迪在落成典禮上滿面紅光,揮手迎接印度人民的歡呼。
那邊印度高興瞭,全世界卻疑惑瞭:要知道,波音並非第一次與印度打交道,但就在不久前,波音還因為印度供應商提供的零件問題吃瞭不少苦頭,不少飛機被迫停飛。
沒想到,如今波音不僅沒對印度敬而遠之,反而選擇在那裡建立工廠。這背後的人命真就不值錢?
波音選擇印度建廠?
2023年初,波音在常規的內部檢查中發現瞭一些“問題”。事情源於印度某供應商生產的零件未能達到預期的質量標準。
而這些零件正好安裝在多個機型上,包括737 Max和787夢幻客機。波音發現後,不少航空公司紛紛停飛相關飛機,緊急進行檢修。
對航空公司來說,飛機“壞瞭”不能簡單地修修補補就繼續飛,因為這裡牽扯到的是數百名乘客的生命安全。
飛機零件必須達到嚴格的安全標準,任何微小的隱患都要徹底排查,畢竟一架飛機出現問題,可能意味著空難的風險。
說到波音的“空難”,我們很難不提到那次震驚全球的波音737 Max危機。2018年10月,印尼獅航610航班在起飛後不久墜毀,189人遇難。
不到半年後,2019年3月,埃塞俄比亞航空302航班同樣在起飛後不久墜毀,157人喪生。
這兩起空難共導致346人遇難,而這背後的原因指向瞭波音737 Max機型的一個關鍵設計缺陷——機動特性增強系統(MCAS)。
MCAS原本是為解決新發動機帶來的飛行特性變化而設計的。然而,這個系統並沒有像工程師們預想的那樣完美。
相反,在某些情況下,它會錯誤地將飛機機頭壓低,即使飛行員試圖糾正也無濟於事。這一設計缺陷直接導致瞭兩起悲劇性的空難。
空難發生後,多個國傢和航空公司緊急下令停飛所有737 Max機型,波音公司陷入瞭前所未有的危機。全球停飛、訂單取消、賠償、罰款……據估算,波音在這次危機中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200億美元。
直到2020年年底,在經過漫長的調查和改進後,這款機型才被允許重新投入運營。
抱歉!真的不值錢
現在明知道自己的信譽快跌到低谷,波音居然還選擇繼續跟印度合作,甚至直接在印度建廠。這操作讓人直呼“真不愧是你”!為什麼呢?是不是波音手上零件用完瞭?還是說其他供應商怕惹火上身不賣他瞭?
其實,這一切看似矛盾,實際上都是波音精心盤算後的結果。波音身為航空界的大佬,它不是瞎子,它也知道印度零件出過問題。
但問題是,波音在面對全球競爭時,尤其是在跟死對頭空客的拉鋸戰中,必須得想方設法降低成本。
咱們都知道,飛機這玩意兒貴,一顆小螺絲釘可能都能賣出黃金價。2022年,空客交付瞭661架飛機,而波音隻有480架,明顯處於劣勢。為瞭在市場上保住份額,波音不得不“壓縮成本”。
因為在過去,波音可以靠著中國市場吃香喝辣,賺得盆滿缽滿。但自從中美貿易摩擦後,波音在中國的銷售額大幅下降,2019年至2022年間減少瞭超過50%。
而且隨著中國自傢制造的C919飛機在2022年成功完成首次國際飛行並開始交付,波音顯然感受到瞭前所未有的壓力。C919還開始瞭大規模交付,訂單量蹭蹭蹭地往上漲,截止目前已經突破瞭1000架。
波音不僅失去瞭一個大客戶,還要眼睜睜看著對方發展自傢的飛機產業,這滋味,估計比吃瞭蒼蠅還難受。
面對C919的崛起,波音能怎麼辦?隻能捂著快裂開的心,試圖尋找新的市場和出路。印度,這個充滿希望的新興市場,似乎成瞭波音的新救命稻草。
波音的算盤打得也算精明,既然中國這條路行不通,那我去找印度啊!印度現在正大力推動“印度制造”,希望把自己打造成下一個全球制造業中心。
對波音來說,這可不就是個天賜良機?不僅能拓展市場,還能利用印度的廉價勞動力降低生產成本,簡直是一箭雙雕。
實際上波音心裡可能早就在念叨:“隻要能讓我的飛機繼續飛,別的都好說。零件質量嘛,咱們可以再‘靈活’點對待。你看,空客不也摔過幾架嘛,咱們都是‘友商’,互相理解一下吧!
印度也要摘皇冠上的明珠?
但波音工廠的落成讓不明所以的印度網友倍感振奮,紛紛表示這是積累經驗,為未來制造國產大飛機打下基礎。
先來給大傢科普一下,航空制造業可不是造手機、裝汽車那麼輕松。要知道,造飛機這事兒,技術門檻高得嚇人。
咱們拿個最關鍵的部件來說吧,航空發動機。航空發動機又被稱為“工業皇冠上的明珠”。不就是因為難造到飛天的那種程度嗎。
航空發動機內部溫度高達1600℃,這時材料的選擇就顯得至關重要。如果用的是一塊普通的金屬,哪怕是鋼鐵俠的戰甲估計都受不瞭這溫度,隨時都有化成一灘鐵水的危險。
所以,航空發動機使用的材料必須有極高的耐熱性和強度,這要求材料科學傢和工程師們得像挑剔的藝術傢一樣,挑選出最合適的材料。
除瞭要耐高溫外,還得追求極致的推力、輕量化以及燃油效率。這三者之間的關系,像是“三角戀”一樣糾結。推力大瞭,重量勢必增加,燃油效率自然下降;減輕重量吧,推力可能又不夠瞭。
美國曾經花費瞭數十年才突破瞭一項關鍵技術:單晶葉片技術。這種技術能夠極大提高發動機的耐高溫性能,使得發動機可以在更高溫度下工作,從而提高效率和推力。這是動輒十年、幾十年的技術積累的。
拿中國來說吧,在2008年,中國商飛公司正式成立。之後的研發工作可謂是“舉步維艱”。常常是通宵達旦。白天在生產線上討論圖紙,晚上回去繼續設計修改。
這是因為飛機的設計、材料、發動機選擇、航電系統等,都不是“買”能解決的問題。航空工業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數千個零部件的協調合作。
有一位材料學傢,拿著一塊兒合金材料足足分析瞭三個月,最後才敲定它的使用方案。這背後到底需要多少技術積累和耐心?
他的助手曾向他建議:“不如去吃頓火鍋放松一下?”
到2023年C919首飛,這位工程師回答瞭他的問題:火鍋的美味可以稍縱即逝,但看到自己設計的飛機翱翔天際,那種滿足感可是無法用美食代替的。
印度還有航天夢?
說到這兒,不得不提一下我們可愛的鄰居——印度。這個國傢在航空領域也不是完全沒有作為,隻能說是“屢戰屢敗”。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他們的“卡佛裡”發動機項目。這個項目從1986年開始,就宣稱要為印度國產戰機提供強勁動力,結果呢?30多年過去瞭,這臺發動機連最基本的推力和穩定性都達不到。
為瞭擺脫這個困境,印度曾多次嘗試向國外購買技術,甚至還想要和法國合作,以“買技術、換技術”的方式提升自己的發動機研發能力。
結果自然無需多言。法國人賣你發動機可以,但你想要全套技術轉讓?做夢去吧。
說到底,想象終究是想象,現實卻充滿瞭未知數。印度的“大飛機夢”不會因為和波音的這次合作一下子就騰飛,而波音呢,能不能借印度之力重新崛起,還得看造化。
信息來源:
澎湃:收藏丨一文看懂航空發動機的全部知識點新華網:印度自研五代機AMCA:夢想與現實的距離有多遠澎湃:從“封閉獨立”到“開放融合”,中國航空發動機的四面突圍
#尋找熱愛表達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