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不大,創造神話。作為一個土地面積僅3.6萬平方公裡,總人口隻有2000多萬的小島,臺灣的經濟發展的確可謂十分迅猛。
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臺灣便被國際冠以“亞洲四小龍”的美譽,九十年代初的GDP體量更是相當於大陸的45%。無論是居民生活水平還是社會實際發展,都要遠遠超過大陸地區,可謂羨煞旁人。
30年改革開放過去,如今的臺灣經濟現狀如何?與中國內陸省份對比又處於怎樣的水平?回望臺灣發展之路,究竟是如何從一貧如洗,快步發展至揚名全球的?
臺灣發展史
二戰末期,臺灣省經濟遭受史無前例的嚴重破壞。國民黨退守臺灣之時,臺灣的政局、物資、經濟都面臨著空前嚴峻的局勢。為此臺灣當局進行瞭一系列穩定恢復社會經濟秩序的政策措施,包括土地和幣制改革、外匯貿易管制以及優先發展民生工業等等。這些政策對臺灣經濟恢復固然起到瞭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對於臺灣當局而言,最重要的實則是運往臺海的那批黃金。
自1948年開始,國民黨便陸續將南京、上海多地的國庫黃金、證券等運往臺灣。同時蔣介石也開始將存在美國的黃金運回臺灣省,廣大學者估計,當時臺灣的黃金轉移量至少在386萬兩以上。
許多人誤以為這批黃金主要用於軍費開支,但其實從臺北國史館的相關資料來看,這批黃金主要被用於幣制改革、物價穩定以及壓制通貨膨脹。這為穩定國民偽政府在臺灣省的統治產生瞭極大作用,同時也加強瞭臺灣省廣大人民對經濟發展的信心,我們甚至可以將這批黃金稱為臺灣發展的奠基石。
在之後,我們可以將臺灣的經濟發展歸納為四大時期,第一段時期是1949~1952年的恢復期。此時的臺灣面臨人口劇增、物價飛漲以及工農業生產停滯的困境,軍事開支要占到財政總支出的1/2,但通過當局的土地和幣制改革以及輕工業優先發展,臺灣社會很快就趨於穩定。
到瞭50年代,臺灣的農業增長率每年高達4.7%,並且美國還主動施予經濟援助,截止1952年臺灣經濟很快恢復至二戰前最高水平。
第二段時期是1952~1960年的以農養工,臺灣將發展重心傾斜於農業,對外貿易和國際收支存在嚴重逆差,外匯儲備極度短缺,民眾收入消費普遍偏低。當局提出穩步發展,通過土地改革促進農業生產,提升農產品出口創造大量外匯。接著又將農業獲利轉移到工業,集中發展資金投入低廉、建廠周期快捷的民生工業上,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來減輕民眾生活壓力。
第三段時期是1960~1986年的出口導向經濟,臺灣本土市場十分狹小,發展空間相當匱乏。臺灣很快意識到瞭這點,於是精準抓住國際分工變化的契機,大力發展加工出口工業來帶動本土經濟發展,並且制定實施瞭一系列出口貿易的利好政策,吸引瞭大量外資的關註。
在這段時期,臺灣工業得到瞭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年平均增長率高達18.3%,其中制造業增長率更是達到20.1%,出口貿易中的工業制品占比從1960年的32.3%躍升至84.6。至此臺灣經濟徹底騰飛,一發不可收拾。
第四段時期就是1986年至今的經濟轉型期,這段時期臺灣提出瞭自由化、國際化、制度化的經濟轉型,將對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完善健全。目標拓展美國以外的外貿市場,同時對自身產業進行升級優化,將通訊、信息、半導體、航天、醫療等新興產業列為支柱產業。
很簡單,臺灣就是要將自身的未來前景設立為一個國際化的先進發達地區,以高附加值產業出口為主,來擴大臺灣省的影響力和產業地位。
臺灣省的目標成功瞭嗎?就現有經濟現狀進行分析,2023年臺灣省經濟呈“先抑後揚”之勢,第一季度同比縮減3.49%,第二季度增長1.41%,第三第四季度均實現瞭2.32%和5.12%的增長,全年GDP總量為5.32萬億人民幣,位於全國第九名,次於福建而高於湖南,遠低於第一廣東的13.5億GDP體量。
但考慮到臺灣僅有2340萬總人口,如果換算成人均GDP的話就是3.23萬美元(23.02萬人民幣)。這個水平就遠遠將廣東和福建甩在身後瞭,大陸內也隻有澳門的人均48.1萬人民幣和香港的35.9萬人民幣能穩壓一頭。客觀而言臺灣經濟的真實水平,對比大陸多個省份確實要略勝一籌。
兩岸經濟的深度融合
八十年臺灣立志打造世界級先進產業鏈,如今究竟有沒有實現當年的宏圖偉願呢?臺灣當下最具代表性的科技產業就是半導體,以臺積電、聯發科、聯電為首的半導體企業支撐起瞭半壁江山。2022年臺灣半導體產業總收入高達1623億美元,占比全球總產值的28%,僅次於美國位列全球第二。
其次便是電子制造業,代表性企業有鴻海精密、和碩聯合、仁寶電腦等等。臺企的電子合約制造如果按金額計算,累計高達3100億美元,約占全球總市場份額的75%,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科技產品制造區。
再比如顯示技術,以TFT-LCD面板為例,臺灣擁有全球最完整先進的TFT-LCD面板技術,像oled、LTPS、IPS、量子點廣色域、曲面屏,8K面板、柔性顯示器等各類先進復雜的技術一應俱全,樣樣精通。全球前五面板制造商中,臺灣的群創光電,友達光電獨占兩席,市場占有率合計高達35%上下,僅次於韓國的三星與LGD。
另外還有精密機械、石化產業、橡膠工業、纖維紡織、生物醫療等等,臺灣均走在瞭亞洲或世界前列,這對於一個國傢省區而言是瞭不起的耀眼成就,的確值得個別內陸省份學習。
2020年臺灣對大陸的出口規模為1514億美元,同比增長14.6%,創下兩岸經濟回復交流以來的最高值。而大陸向臺灣出口瞭647億美元,同比增長瞭10.8%,是歷史高水平。
即便在前兩年新冠肆虐與全球經貿衰退的大背景下,兩岸貿易卻仍能呈現逆勢增長的態勢,這彰顯瞭祖國和臺灣經濟關系的強勁活力,同時也表明臺灣的經濟成長與大陸的經濟發展,實際是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的。
在大陸廣闊市場的支撐下,臺灣誕生瞭一批批市占率極高的龍頭企業。這些企業多數在大陸有多項投資,與大陸形成瞭產業鏈、供應鏈的緊密關系,可以說雙方的經濟產業發展是彼此之間互相影響。
盡管當前美西方國傢仍在窮盡各種手段打壓遏制中國的科技經濟發展,而民進黨也在肆無忌憚的破壞兩岸交流合作,甚至在經濟、產業領域推行所謂去中國化,充當美國的馬前卒與哮天犬。但無論從宏觀還是微觀層面分析,臺灣的經濟和企業的發展都需要依靠大陸經濟和資源的滋養,這並非民進黨寥寥數語出臺幾個政策就能扳倒的事實。
在此也祝福兩岸經濟合作進一步加深融合,攜手共進共創美好未來!
信源
中國經濟網:祖國大陸是臺灣經濟發展的強力依托人民日報海外版:殷存毅:兩岸產業合作面臨的嚴峻挑戰和巨大機遇新浪財經:臺灣2023年成績單:經濟上漲1.4%,GDP為53274.3億元,全國第九名
#尋找熱愛表達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