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有影響力的國傢中,要論軍隊之奇葩,日本當屬第一。海軍陸軍如世仇一般互相拆臺,在二戰中雙方最大的敵人就是對方!
有人說整個二戰期間,兩個軍種之間80%的精力用於互相拆臺,20%的精力用於對外戰爭。雖然這個說法有點誇張,但看看他們二戰期間做的事情,你就知道絕不是空穴來風。
問題在於,同為日本這個國傢的軍隊,為什麼兩者之間卻達不到一條心?它們之間發生瞭什麼,才會產生如此大且難以化解的仇恨呢?
陸海對抗由來已久
日本海軍和陸軍,堪稱“窩裡鬥”典范。雖然日本一直受到儒傢文化圈的影響,但它隻學瞭一個皮毛。儒傢講究兄弟鬩於墻而外禦其辱,但日本陸軍和海軍這對“兄弟”,卻是互相拆臺,恨不得對方早點死。
1930年,倫敦海軍裁軍會議上,商談日本是否接受英美建議裁減海軍規模。雖然日本當時已經屬於列強之一,不過在英美面前還隻能算是小弟,英美的話還得聽著。
於是裁減海軍的建議,日本很難拒絕。按理說這種被強迫的事,作為守衛國傢的軍人,一般很難接受,但在日本,海軍陸軍先開始“窩裡鬥”,雙方出現瞭兩種截然不同的場面。
海軍方面自然是強烈反對,畢竟要對自己動刀。而陸軍方面則大力附和美英的建議,支持裁減海軍,此時的陸軍仿佛是美英的間諜一般。
1936年日本發生226政變,海軍陸軍矛盾徹底激化。當時陸軍皇道派軍官,高喊著“清君側”的口號,發動瞭日本軍人“下克上”的傳統技能。
我們歷史上有人喊出“清君側”的時候,目標基本是“君”,而學瞭半吊子儒傢文化的日本,“清君側”的目標真的是“側”。
在這次暴動中,大量海軍軍官被趁機幹掉,連天皇都嚇瞭一跳,害怕什麼時候這群瘋子清到自己頭上。
此時的日本陸軍正在爭論,是否鎮壓此次暴動,畢竟參與者都是陸軍這邊。而海軍發現自己的高官被大量殺害後,頓時坐不住瞭。
軍艦長門號直接開進東京灣,四門410mm的雙聯裝主炮對準國會議事堂,隨後海軍上岸。就在大傢以為海軍和陸軍要幹一架時,結果海軍的動作卻讓人大跌眼鏡。
他們救出海軍高官後,直接登艦揚長而去,隻留下陸軍面面相覷。對皇道派到底是否鎮壓,陸軍方面一直爭論不休。
而海軍根本不給陸軍當槍使,皇道派也是陸軍,你們自己打自己的,海軍置身事外,無論最後誰贏誰輸,都和海軍沒有關系。
最好陸軍的行動惹惱天皇,把陸軍馬鹿全部趕回傢種地才好,就再也沒有人搶海軍的資源瞭,至於在戰爭中能不能登陸徹底消滅對方軍隊,海軍方面完全不擔心。
因為日本海軍也是有陸戰能力的,他們在努力打造自己的坦克,爭取成為全能型海軍,不但在海上能打仗,在陸上也要能打仗。
陸軍造軍艦海軍造坦克
日本陸軍和海軍之間的矛盾始終存在,唯一例外的一場戰爭就是中日甲午海戰。不是這時候的日本軍隊同仇敵愾,而是海戰結束太快,海軍和陸軍的矛盾還沒來得及爆發出來。
整個二戰時期,日本海軍和陸軍之間矛盾重重,各種因素影響下,最終發展到水火不相容的地步,互相拆臺,猶如仇人一樣恨不得置對方於死地。
在戰爭意圖方面,陸軍堅持認為應該北上,和德國盟友一起夾擊蘇聯,雙方在俄羅斯腹地會師,共同瓜分蘇聯廣袤的土地。
但海軍方面堅決反對,因為進攻蘇聯對海軍而言沒有絲毫好處,隻能個陸軍打下手。海軍認為應當南下,占領東南亞地區,這樣可以獲得石油、橡膠等戰爭資源,支撐日本繼續打下去。
在日本陸軍猶豫不決,關東軍還沒來得及進攻蘇聯的時候,海軍悄然襲擊珍珠港,打響瞭日本南下的第一槍,美國遭遇突然襲擊損失慘重。
陸軍認為海軍愚蠢,主動招惹美國這是逼著美國斷供石油,站到敵對的一方。而海軍更瞧不起陸軍,之前陸軍主動挑起“諾門坎戰役”,已經被蘇聯狠狠收拾瞭一頓。
現在竟然不長記性,還想著再去惹蘇聯的鋼鐵洪流。當年都已經被鋼鐵洪流碾成渣瞭,現在難道想再來一次“隔江猶唱喀秋莎”,然後和德軍會師戰俘營?
最終日本選擇南下戰略,海軍看到陸軍馬鹿吃癟,高興得在海上放炮慶祝,而陸軍上下則如喪考妣,因為在和海軍的爭鬥中輸瞭。
日本海陸軍之間的矛盾,根本無法調和,事事都想著給對方挖坑下絆。作為日軍的制式步槍三八大蓋,陸軍是6.5毫米口徑,而海軍非要比陸軍粗。
就連槍支的來源,陸軍和海軍都有各自的兵工廠,堅決不用對方兵工廠制造出來的槍支。如果說槍支還是小事,那飛機方面就更讓人不忍直視瞭。
如果陸軍制造的飛機螺絲往左擰,那海軍生產的飛機,螺絲絕對往右擰,主打就是一個不重樣。更可笑的是各自的飛機還使用不同的飛行系統,就是怕對方占便宜,不讓對方能開自己的飛機。
以往都是國與國之間展開軍備競賽,而日本海軍和陸軍之間,也能展開軍備競賽。為瞭提升自己的陸戰能力,日本海軍開始造坦克;而陸軍也針鋒相對,忙活著打造自己的軍艦。
這明顯是想往全能型軍隊的方向發展,自己把對方的事都幹瞭,然後讓對方去吃土。一個國傢內部能搞起軍備競賽,全球也算是獨一傢。
互相拆臺,最大敵人竟然是對方
整個二戰期間,日本海軍和陸軍之前,那絕對是資源不共享,自己有的資源牢牢掌握住,堅決不給對方用一點。
作為一個資源匱乏的國傢,海軍方面占用瞭大量的鋼鐵資源,哪怕閑著暫時用不到,也不給陸軍造坦克。看著裝甲超薄的豆丁坦克,日本陸軍隻剩下無能狂怒。
不過陸軍手裡也有資源,那就是日本緊缺的石油資源。哪怕陸軍暫時用不上放倉庫裡吃土,也堅決不給海軍用。
由此引發的後果就是,美日海戰過程中,日本一支艦隊因為缺少油料,趕到戰場後沒有後續燃油,隻能在旁邊看現場直播,看著日本艦隊被美國海軍收拾。
還有一次因為油料供給不及時,日本多艘軍艦沒有按時抵達戰場,最終導致戰局失利,日本海軍實力嚴重受損。
陸軍方面也有自己的無奈,在戰爭中搜刮的錢財,在運回本土的過程中,運輸船經常被美國潛艇擊沉。
最後實在受不瞭瞭,海陸軍達成協議,海軍幫助運輸船護航來換取油料。為瞭少給海軍支付幾次“押鏢費”,陸軍運輸船每次都裝到滿滿當當。
貨物太多在海上跑不快,又拖累整支艦隊的速度,最終海軍也跟著遭殃。畢竟美國潛艇發起進攻,優先選擇日本海軍艦艇。軍艦打掉瞭,運輸船不就是砧板上的魚肉?
作為一個島國,日本資源匱乏,海軍和陸軍之前的矛盾,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爭奪資源造成的。當然,歷史因素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
進入近代後,日本兩個重要的歷史角色走上前臺,那就是薩摩藩和長州藩。這兩個藩是推翻幕府統治的主力,天皇重新掌權後都受到重用。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誰都不希望自己的權力被瓜分。1863年,薩摩藩聯合幾個盟友,發動8·18政變,將長州藩勢力趕出京都。
此後很長一段時間,以兩個藩為主,頻頻上演武力奪權的戲碼,雙方的矛盾越積越深。這兩個藩就是後來日本海軍和海軍的掌控者。
兩個藩的矛盾,也延續到軍隊中來,陸軍和海軍互相看對方不順眼,總是想方設法壓倒對方,而且無所不用其極。
譬如陸軍的船隻在某一個地方觸礁擱淺,陸軍肯定會嚴密封鎖消息,然後引誘海軍船隻到相同海域,也讓對方發生觸礁擱淺事故並大肆宣揚。
一般國傢軍隊都有一個統一的最高指揮機構,而日本海軍和陸軍則是有各自的最高指揮機構,陸軍歸參謀總長管理,而海軍則由海軍軍令部長管理。
雖然這是日本天皇親自發佈的命令,但也是迫於無奈,因為陸軍和海軍之爭,已經到瞭水火不容的地步,誰都不服誰,隻能設置不同的機構各管各的。
這種尷尬的情況,到二戰結束之後,才從日本消失,不是日本海軍和陸軍冰釋前嫌瞭,而是作為一個戰敗國,日本不再允許有自己的軍隊。
連軍隊都沒有瞭,自然也就沒有瞭海軍和陸軍之爭。至此,日本明治維新時期沒完成的軍隊現代化改革,才算徹底完成。
#尋找熱愛表達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