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西南邊陲,有這麼一處看似平凡普通的小鎮,常住居民僅有3000多人,每年卻能創下近千萬經濟收入。
在近現代,由於清政府的軟弱無能,它先是被英國設謀侵占;抗日戰爭爆發,又輾轉淪落到日本鬼子手中;直到新中國成立,它還被緬甸緊緊抓著不放。
直到1961年,這片自古以來就屬於我國的領土,才終於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鎮中3000多“流浪”的居民,才終於又拿回瞭中國國籍。令人驚奇的是,拿回這座小鎮,我國竟然沒費一兵一卒!
這可引得不少國傢羨慕瞭,我國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三國強占邊陲寶
它的存在,正體現出瞭我國近現代的革命血汗史——這就是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市下轄鎮,片馬鎮。
片馬鎮地處橫斷山脈中西側山地的高黎貢山以西,中緬界河恩梅開江以東,國土面積共141平方公裡,北、南、西三面都與緬甸接壤。
天然的地理位置優勢,使它成為瞭聯通中國廣袤國土與東南亞龐大市場的交通要塞,自然也成為瞭近代急於開闊新土地的列強的“兵傢必爭之地”。
不過,無論旁人如何爭,片馬鎮毫無疑問都是中國國土的一部分。原因在於,它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領土。唐宋時期,片馬地區是南詔的西域領地,雖尚未被中原政權納入管轄范疇,但已經與“中國”這一概念產生瞭不可分割的聯系。
1840年,英國轟開瞭大清緊閉的大門,對中國發動瞭侵略戰爭,才開啟瞭中國近代的屈辱史,打破瞭片馬地區的寧靜。
隨著接二連三的戰敗,清政府與列強簽訂瞭大量不平等條約,不斷地割地賠款,對領土的主權也在一步步喪失。中國就此逐漸淪為瞭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885年,英國已經完成瞭對緬甸的全面吞並,眼光自然而然地落在瞭中國的西南地區。而位於邊陲關口的片馬鎮,就成瞭英國的魔爪伸向雲南的突破口。
當時中國與緬甸的邊界其實並不十分明確,而英國勢力已逐漸擴張至中緬邊界,這不明確的邊界劃定恰好就被英國拿瞭去利用。
自1886年起,中英雙方就圍繞中緬邊界劃分問題不斷展開談判和討論,清政府在此期間企圖利用外交手段來維護領土的完整,然而當時的清政府已是“誰來都能打一巴掌”的狀態,自然沒有太多話語權。
談判持續到1894年,中英雙方簽訂瞭《中英續議滇緬界務商務條款》,大致規定瞭中緬邊界的劃分。條約一方面迫使中國承認瞭英國對緬甸的統治,另一方面則損害瞭中國的利益——歷史上一直屬於我國的片馬地區,因此條約,被劃定成瞭“未定界”。
既然是“未定”的地界,自然就不算你大清的地盤,那我大英帝國派兵駐紮,你又能奈我何?
於是,1911年,英國派兵到片馬駐紮,話上說是“駐紮”,其實就是強占。因為當時的清政府根本沒有能力顧及這麼個小地方的安危。為瞭趁虛而入,英國還在片馬修建瞭大使館,並暗中支持反叛勢力,想要擾亂我國邊境。
雖然當時清政府也提出瞭交涉,更有怒江兩岸的少數民族練手揭竿而起,然而兩年後,英軍最終還是控制瞭片馬地區。
後來抗日戰爭爆發,日軍發動瞭對中華民族的全面侵略,與此同時第二次世界大戰打得沸沸揚揚,日本還發動瞭太平洋戰爭,大肆入侵東南亞,片馬鎮才輾轉至日本手中。
1942年5月,日軍成功攻占緬甸,並繼續北上入侵中國西南,片馬鎮又成瞭其軍事控制的關隘。把控住瞭片馬,日軍不僅能借此為跳板,進一步深入中國內陸,還直接切斷瞭中國盟軍通過滇緬公路提供援助的通道。
經過幾年艱辛抗戰,我國終於取得瞭抗日戰爭的勝利,日本無條件宣佈投降,同時日軍也撤出瞭我國的地界。然而,不等喘息,內戰又接踵而至。國內百廢待興,我們根本分不出時間重整片馬,它又被緬甸打起瞭主意。
1948年,從接連不斷的殖民中掙脫出來的緬甸宣佈獨立,直接把片馬劃入瞭自傢版圖。新中國成立後,本著睦鄰友好的原則,我國多次嘗試與緬甸進行交涉,想要回這片本就屬於我們的土地,緬甸卻一口拒絕。
當時的我國經過連年戰爭,經濟和生產都遭到瞭極大的破壞,軍備傷痕累累,緬甸斷定我國不會,也沒有資本出兵再打下片馬,於是直接強行把片馬視為緬甸領土,時不時就要在邊境地區制造摩擦。
我國與緬甸經歷幾次談判,皆收效甚微。面對這麼一塊貫通東亞與東南亞的風水寶地,緬甸顯然不會輕易松口,而我國也確實需要休養生息,於是隻好暫時放下瞭片馬地區,待日後再談。
不費一兵一卒,代價卻是江心坡
新中國成立後,在全國上下一心的努力下,國內經濟與生產皆得到瞭恢復與發展。
1950年,我國派遣軍隊入朝作戰,成功幫助朝鮮擊退瞭美軍,終結瞭美國的不敗神話,直接把美國送上瞭談判桌,向世界證明瞭中國早已從過往的戰事中恢復過來,擁有著強大的軍事實力。
這一舉抬高瞭中國的國際地位,強大的國力也成為瞭我國外交的最堅實底牌。
1960年,隨著國內片馬回歸的呼聲強烈,中國政府也高度重視片馬鎮歸屬的問題,於是周恩來總理親自出馬,與緬甸又一次進行友好談判。
談判過程中,周總理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與緬方大談歷史,擺出國際法,有理有據地闡述瞭中國的立場,力求通過和平方式解決爭端,並搬出瞭片馬附近的江心坡作為籌碼,這就給瞭緬方退步的臺階。
眼看著中國國力越發強盛,如果硬要扒著片馬不放,緬甸最後很大可能也討不到什麼好處。更何況本就中方占理,如今還給出瞭江心坡這一豐厚的條件,緬甸沒有任何理由可以拒絕提議。
於是,以江心坡為代價,中緬簽訂瞭條約,片馬、古浪、崗房地區重盼所歸,回歸瞭祖國母親的懷抱。地區常住的3000多人口,也終於拿回瞭本屬於自己的中國國籍。
有人曾為此談判不值,認為用江心坡換片馬,太虧!原因在於,江心坡和片馬鎮在面積上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江心坡的面積約為27000平方公裡,而對比起來,片馬鎮僅僅隻有141平方公裡,兩個數據幾乎有200倍差距。
為何要以大換小?真的值得嗎?
對於這一問題,我們應該把眼光放長遠。江心坡雖有著廣闊的面積,且在地緣政治上有著比較重要的戰略地位,但終究荒無人煙,蘊含的經濟價值很小,資源也較少。
而片馬鎮作為自古以來的重要邊陲門戶,孕育瞭豐富的民族文化,蘊藏著大量自然資源,顯然有著更為重要的經濟和戰略價值。
民族文化是旅遊產業蓬勃的源頭,而自然資源又是工業生產的基礎,於經濟、於生產,於當地曾為保傢衛國拋頭顱灑熱血的3000多人民百姓,我們於情於理都應該為片馬的回歸爭取更有利的條件。相比之下,付出一個江心坡,是非常值得的。
就這樣,不動用一兵一卒,我國成功拿回瞭片馬地區。這不僅僅是關乎於領土主權的收復,更是關於我國國際尊嚴的較量。
片馬鎮如今怎麼樣瞭?
片馬鎮是我國自古以來的關口要隘,對我國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而其三面臨緬,聯通我國內陸腹地與東南亞,又有著重要的地緣政治意義;它聯系起我國與東南亞的廣闊市場,又顯露出重要的經濟意義。
如今經過對片馬地區的科研探索,其對我國的重要的資源地位也昭然若現。
截止2014年底對片馬地區的探查,已發現片馬鎮轄區擁有6萬多畝的茂密原始森林,其中有楠木、紅豆杉、青松、雲杉、香樟等10多種珍貴樹種資源,木材儲量達到150多萬立方米;又有天麻、蟲草、木香等珍稀藥材;還有綠孔雀、金錢豹、印度虎等多種國傢重點保護動物。
而片馬鎮地下,更是埋藏著金、鉛、鋅、銅等金屬礦和大理石、矽石、水晶石、煤、閃鋅等多種非金屬礦,目前已探明儲量達到瞭驚人的12300萬噸。
這一切資源無一不顯示出片馬對於我國未來發展的重要地位,真可謂“未來可期”。看來,用江心坡換來片馬鎮,確實是一筆穩賺不賠的買賣。
而人文方面,截止2014年末,片馬鎮內僅3000多人口中,世居民族就有景頗族、傈僳族、漢族、彝族、怒族、納西族、勒墨等8個少數民族。這些少數民族混居在如此山清水秀、鐘靈毓秀之地,創造瞭豐富多彩而璀璨的文化。
直到現在,片馬還會在每年農歷十月十五至二十日舉辦新米節,以慶祝一年秋季豐收;而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後,片馬村村寨寨都會舉行景頗族的傳統節日“目瑙縱歌”,千人踩著同一個鼓點翩翩起舞,熱鬧非凡。
這些由人民在歷史中創造的文化遺產,在一定程度上來說,是比摸得到的礦產、木材更有價值的、不可替代的存在。
現在的片馬鎮,人人安居樂業,經濟蓬勃發展。根據2014年的統計數據,片馬鎮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瞭820萬元;2020年,片馬鎮還獲得瞭雲南省脫貧攻堅獎扶貧先進集體的稱號。到今天,片馬鎮已經是著名的邊境小康村。
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片馬鎮居民通過種植中藥材而增加收入;改造原有房屋街道,小洋房、茶園、山林步道、休憩涼亭拔地而起,片馬鎮村寨越來越美,也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遊客到訪。
片馬人民抗英勝利紀念館、怒江駝峰航線紀念館的建成,更是刻下瞭片馬人民過往抗擊外敵的榮耀,不愧於“怒江國門第一村”的稱號。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發展壯大,越來越多的國土回歸瞭祖國,而我們如今也有能力可以好好保護、發展中華大地的每一個角落。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還在路上,我們不忘歷史的同時,也要不忘初心,努力為祖國發展做貢獻。
對此,你又怎麼看呢?
#尋找熱愛表達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