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我國的外交政策,不結盟是一項很重要的原則,其實,我國並不是一直都不結盟。歷史上,我國曾和俄羅斯三次結盟。
當然,到瞭現在,在很多西方國傢的宣傳中,中俄已經結成同盟,但實際上,我國並未明確宣佈和俄羅斯結盟,兩國關系的定位是“以鄰為伴,守望相助,密切合作,深度融通……矚望新未來”。
為何我國奉行不結盟政策呢?主要是因為歷史上和俄羅斯三次結盟,每次都損失巨大利益。血的教訓在前,維持現狀也許才是最好的選擇。
第一次結盟,中俄密約
兩國第一次結盟,那時候中國還不叫中國,叫大清;俄羅斯也不是現在的俄羅斯,是沙皇俄國,兩國通過密約的方式,結盟抵禦共同敵人。
當時,大清已經淪為世界列強的殖民地,日本作為列強的後起之秀,也想從中分一杯羹,於是爆發瞭中日甲午海戰。
其實,在甲午海戰爆發前,清政府的洋務運動取得瞭一定的成果,北洋水師的實力,在亞洲地區更是名列前茅。
日本向來喜歡賭國運,孤註一擲發動甲午海戰,一方面為瞭打斷清政府的洋務運動,另一方面更想從清政府身上割一塊肉補充自身。
開戰前沒有幾個日本人敢輕言獲勝,開戰後打北洋水師摧枯拉朽,可以說日本從來沒有獲得如此輕松的勝利。
大清裱糊匠、不平等條約專業戶李鴻章簽署大名,清政府和日本簽訂瞭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島及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2億兩白銀。
清政府割地賠款,半殖民地的地位更加穩固,而日本從我國獲利頗豐,又一次嘗到瞭賭國運的甜頭,為後來再次賭國運發動侵華戰爭埋下伏筆。
當時,對於遼東半島地區,德法俄三國跳出來阻撓日本,並不是這三個列強大發善心,而是臥榻之側不容日本鼾睡,三國勢力范圍就在遼東半島周邊。
日本一旦把遼東半島拿到手,沙俄的利益首當其沖,德國和法國的利益也將受到嚴重威脅,畢竟誰也不會相信日本會就此打住。
三國聯合起來,逼迫日本放棄遼東半島。任人宰割的清政府聽到還有這種好事,瞬間覺著自己的支棱起來瞭。
1896年,沙俄以沙皇加冕儀式為借口,邀請李鴻章列席儀式,這讓簽瞭一輩子不平等條約的李中堂受寵若驚,更誤判瞭當時的形勢,以為三國是為瞭清廷出頭。
李鴻章興高采烈地趕往沙俄參加加冕儀式。儀式結束後,沙俄露出瞭真面目,想在我國東北地區修一條鐵路到海參崴。
沙俄聲稱修鐵路是為瞭通商和運輸,並不存在侵略目的。此時的清政府哪裡還管得瞭沙俄的目的,隻要能傍上列強,哪怕這個列強不算強,也腆著臉往上靠。
當年6月,清政府和沙俄簽訂《禦敵互相援助條約》,又稱“中俄密約”。簽約雙方如果實力相當,這份條約還能有效,如果實力差距太大,條約就是廢紙一張。
如果無外交,條約簽署之後,沙俄獲得瞭我國境內的鐵路修建權和船隻停靠權,然後逼迫清政府租借旅順和大連兩個優良港口。
原本簽約是為瞭抵禦日本,結果最終日本沒抵禦成功過,清政府先喪失瞭大量利益和兩個優良港口。
1900年,沙俄變本加厲,成為八國聯軍侵華的一員,簽訂《辛醜條約》攫取巨額利益,之前的“密約”徹底淪為廢紙。
第二次結盟,中蘇友好同盟
兩國第二次結盟,發生在二戰時期,這時的清政府已經變成中華民國,而沙俄也成瞭蘇聯。
1945年8月,中蘇之間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這是老蔣領導的國民政府,和蘇聯簽訂的一個不平等條約。
當時,我國已經經歷瞭14年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而國際上法西斯軸心國也日漸衰弱,完全沒法和同盟國相比。
不過,喜歡微操的老蔣,在抗日戰爭勝利前夕,和蘇聯簽訂瞭同盟條約。雖然老蔣後來反蘇反共,但其實二戰期間,老蔣有一段時間還是比較傾向於蘇聯的,還讓兒子留學莫斯科。
所謂的同盟條約,表面上看是為瞭聯合蘇聯,借助蘇聯的力量趕走日本侵略者。但實際上是蘇聯賊心不死,依然想保住自己當初在東北的利益。
抗日戰爭勝利在望,為何老蔣還要多此一舉呢?原來,眼看同盟國即將勝利,美英蘇等國,自然想抓住機會瓜分利益,重塑戰後世界格局。
1945年2月,美英蘇三國領導人在雅爾塔開會,共同商討戰後世界格局問題。前些年在埃及開羅開會的時候,中國還作為盟國四巨頭之一去參加會議。
但此次雅爾塔會議,中國卻不在邀請之列。由此也能看出,當盟國需要借助我國力量拖住日本的時候,就承認中國是四巨頭之一;當不需要我國的力量牽制日本時,就直接踢開。
美英蘇三國從來沒有將中國視作可以平起平坐的合作夥伴,當然,當時的中國也確實實力太弱,根本沒辦法和這些工業強國相提並論。
在這次會議上,斯大林利用美蘇迫切希望蘇聯出兵擊敗日本的想法,趁機提出瞭對我國東北的要求。幾個國傢坐在一起,卻討論著侵占其他國傢領土,而中國還沒辦法反抗,弱國無外交就是如此。
蘇聯提出要收回1904年日俄戰爭中喪失的土地,還要求各國承認外蒙古獨立,享有在大連港、旅順港以及中東南滿鐵路的權力。
蘇聯獅子大開口,如此侵害中國利益的條件,美英兩國全部答應。對於這份嚴重侵犯我國利益的條約,老蔣雖然耿耿於懷但也沒有任何辦法。
最終隻能按照條約的要求,讓外蒙古舉行公投,最終在蘇聯操盤下,外蒙古徹底獨立,我國失去這片面積巨大、資源豐富的領土,至今依然讓人惋惜。
可以說,我國近代史上失去的大片領土,背後都少不瞭俄羅斯的影子,雖然以前叫沙俄、蘇聯,但總體都是一脈相承,對領土的欲望永無止境。
雖然新中國成立後,廢除瞭一切不平等條約,收回瞭外國殖民地和租借地,大連、旅順也從蘇聯手中奪回,但失去的領土始終沒有回歸。
第三次結盟,友好同盟互助條約
前兩次結盟,都是以犧牲我國利益為前提,那這第三次結盟,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平等條約,對我國工業發展起到瞭巨大的推動作用,不過最終中蘇兩國依然分道揚鑣。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人民終於站起來瞭,對外簽訂條約等,主席定下瞭一個規矩,那就是“打掃幹凈屋子再請客”。
意思就是廢除以前所有的不平等條約,無論和哪個國傢簽訂的全部作廢,要想合作就重新簽訂條約。雖然我們屬於社會主義陣營,作為“老大哥”的蘇聯也不例外。
最後,斯大林同意廢除中蘇之前的不平等條約,重新簽訂瞭《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根據這份條約,我國收回瞭旅順、大連兩個港口,蘇聯軍隊全部撤出我國境內。
同時,蘇聯還將援助我國156個工業項目。隨後幾年,這些援建項目逐步得到落實,為我國工業化打下基礎。
斯大林死後赫魯曉夫上臺,控制我國的想法死灰復燃,赫魯曉夫提出和我國建立聯合海軍,並在我國東北地區設置長波電臺。
當時我國的海軍力量約等於零,建立聯合海軍隻能以蘇聯為主,相當於把指揮權拱手相讓,萬裡海疆也將全部掌控在蘇聯手中。
這無疑又是一份出賣國傢利益的不平等條約,我國肯定不可能答應。赫魯曉夫以這個為借口,單方面撕毀瞭兩國之前簽署的互助條約,撤回瞭全部援華專傢。甚至還引發瞭珍寶島沖突,蘇聯陳兵我國東北邊境,兩國關系驟然緊張。
蘇聯的肆意妄為,讓我國頗為失望,中俄雙方的結盟最終不瞭瞭之。簽訂互助條約時約定“生效30年”,但實際上還不到10年就作廢瞭。
三次結盟,三次都以我國損失巨大利益為結局,和俄羅斯結盟無異於“與虎謀皮”。雖然這也有我國實力弱的因素在裡邊,但俄羅斯的兩面三刀確實需要警惕。
現在,我國已經發展成世界大國,再也不是當初那個任人宰割的弱小國傢。在中美對抗越來越激烈,俄羅斯深陷俄烏戰爭泥潭的時候,兩國結盟的說法再次出現。
但實際上,中俄兩國不可能再結盟,我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原則,希望平等互利共同發展,肯定不會和一方結盟對抗其他方。
有錢大傢一起賺,至於結盟還是算瞭吧,誰能幫我們賺到錢,誰就是我們的“盟友”。
#尋找熱愛表達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