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世界霸主,卻不得不將先進制程交給他人代工,曾經被譽為“世界工廠”的美國,為何淪落到疫情期間連個口罩都造不出來?
讓這個不可一世的國傢陷入泥沼的原因,無論是美國總統還是全世界,都看出原因瞭,那就是“制造業外流”。
這幾年,美國也在操縱讓制造業回流,它們能成功嗎?
巨頭的隕落
波音,這傢昔日的航空巨頭,如今的名聲可不再是“飛得高、飛得遠”,而是“摔得慘、摔得痛”。
波音737 MAX系列飛機在2018年10月和2019年3月接連發生兩次致命墜機事故,導致總共346人喪生,讓全球都為其心跳瞭一下。
這兩起事故的罪魁禍首,不是別人,正是波音自己精心“打造”的機動特性增強系統。
這個系統設計得挺“有創意”的,隻是有點坑爹。當傳感器一旦出瞭點小問題,MCAS系統就會自動把機頭往下壓,完全不管飛行員的判斷。可憐的飛行員們還沒搞清楚怎麼回事,結果飛機直接失控,釀成瞭悲劇。
波音的管理層當時估計也是心跳加速、手心冒汗,畢竟這可是要命的大事啊。原本他們還指望著737 MAX能給公司賺個盆滿缽滿,沒成想,結果變成瞭全球停飛20個月。
就這樣,波音的市值在2020年直接從2019年的2100億美元縮水到1500億美元。這一下子蒸發掉的,可不隻是錢,更是這傢巨頭公司幾十年積累的聲譽。
不過想來波音的管理層倒是不用太擔心,畢竟有的是賺錢的點子嘛。不信的話,他們可以出本暢銷書,名字我都想好瞭,就叫《波音:教你如何迅速從巔峰墜入谷底》。相信銷量肯定不成問題。
同樣的還有過去的英特爾,在芯片市場說一不二,但現在呢?英特爾公司在晶圓代工業務上遭遇重大挫折,據臺灣媒體“工商時報”報道:
英特爾已決定將3納米及以下先進制程全面交由臺積電代工,以應對日益嚴峻的市場競爭和財務壓力。
同時,為扭轉頹勢,英特爾還宣佈啟動全球范圍內15%的裁員計劃,預計將影響數千名員工。2023年,英特爾的收入也有所下滑,從2022年的793億美元降至約630億美元
當然,連制造一個簡單的N95口罩都能整出一堆麻煩事,說明美國制造業早已變成瞭自大的愚蠢。
美國制造業遷移
而之所以會淪落到今天這般境地,還得從“美國夢”最輝煌的時代說起。
上世紀,美國的制造業在全球化的熱潮下,一拍腦門決定:不如把制造業外包給第三世界國傢吧!這樣一來,我們自己隻需動動腦筋、揮揮手指,坐在辦公室裡喝咖啡就能賺大錢,多爽啊!
當時的美國想的是用便宜的勞動力生產高質量的產品,然後賣個好價錢。但卻沒料到自己的制造業命根子也跟著一起“外包”瞭出去。
工廠一搬走,工人們沒活幹瞭,制造業的核心技術也開始流失。久而久之,美國發現自己居然不會造東西瞭。
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後,美國政府終於決定采取行動瞭。特朗普政府時期,不是一直在吆喝“Make America Great Again”嗎?
各種政策優惠就像糖果一樣擺在企業面前:稅收減免、土地優惠、投資補助,真是十八般武藝齊上陣,力圖把企業們從海外拉回來。按理說,這麼多誘人的條件,企業們應該蜂擁而至,爭先恐後才對。
可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很多企業對這些政策表面上點頭稱贊,甚至拍著胸脯保證要回歸,可轉過身去卻悄悄地繼續在海外找便宜的地兒建廠。原因何在?
要理解這個問題,我們得先弄清楚“制造業回流”究竟意味著什麼。簡單來說,制造業回流不僅僅是把一個工廠從A地搬到B地那麼簡單。
它更像是一個大廚要在一間全新的廚房裡重新烹飪一頓大餐,而不是隻把鍋碗瓢盆從一傢飯店搬到另一傢。這其中牽涉到整個產業鏈的重建。
再造“世界工廠”無望?
在制造業的黃金時期,美國本土的供應鏈網絡堪稱無縫連接,幾乎所有的零部件都能在國內找到合適的供應商。以20世紀中期為例,當時美國制造業占全球制造業總產值的40%以上,而汽車行業更是其中的代表。
那時,一個汽車發動機的零部件可以在美國的多個州內完成采購,比如密歇根州的活塞、印第安納州的曲軸、俄亥俄州的傳動裝置,所有這些都無需出國就能搞定。但如今,很多零部件不得不從亞洲進口。
根據波士頓咨詢集團(BCG)的一份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隻有約40%的美國制造商表示有意願在美國增加生產,而近60%仍然依賴海外生產和供應鏈。
這就像一個已經習慣瞭用“外賣”解決溫飽問題的人,現在突然被告知要回傢自己買菜做飯,估計會一臉懵逼:“我上哪兒找那些做飯的傢夥什?
我早就把菜刀扔瞭!”對於企業來說,這種轉變也同樣艱難。制造業回流不是說回就能回的,它需要從頭開始重建整個生態系統,而這可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
再來看看美國的勞動力成本。根據2019年的數據,美國制造業工人的平均小時工資為23.32美元,而中國的制造業工人平均小時工資僅為5.51美元,墨西哥更是低至4.82美元。
分析表明,如果iPhone完全在美國制造,生產成本將增加約20%至30%,這意味著消費者可能需要支付額外的100至150美元購買iPhone。面對如此高的成本,蘋果最後不得不將部分生產線轉移至印度。
同樣,美國的環保法規嚴格,工會力量強大,這進一步加大瞭制造業回流的成本,企業一算賬就發現,這制造業回流搞不好是個賠本買賣。
最具戲劇性的是,特朗普政府曾試圖通過行政命令強制性地讓一些大公司把生產線遷回美國。蘋果、福特這些巨頭企業也被“請”到瞭前臺,配合演出瞭一番“回流大戲”。
結果導致iPhone價格飛漲,消費者怨聲載道,蘋果最後不得不轉移部分生產線到印度。福特也是如此,幾番折騰之後,還是覺得“低成本”國傢更合適。
這樣一來,所謂的“制造業回流”成瞭一個雷聲大、雨點小的笑話,聽起來振奮人心,實際上卻是徒有其表的空想。
當然,我們不能隻是嘲笑美國的失敗。畢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問題,總是容易忽略他們曾經的輝煌。然而,美國制造業的衰落確實為我們敲響瞭警鐘。
這個教訓很明確:如果一個國傢或企業隻顧眼前的小利而忽視長遠的發展,那麼最終的結果往往是事與願違,越走越偏。
與之相反,中國的“制造2025”戰略則體現出對未來的深謀遠慮,這種前瞻性的佈局,才是真正能夠在全球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的關鍵。
信息來源:
第一財經:管濤:從三組數據看美國制造業回流現狀澎湃:北大經院學者 | 陶濤:美國制造業會繼續回流嗎?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美國制造業回流:怎樣回流?效果如何?
#尋找熱愛表達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