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是中國給予世界的饋贈,也是世界回饋給國粹的偏愛。在古代,絲綢、瓷器、茶葉、香料都是古絲綢之路的當紅爆款,時至今日茶葉也是暢銷中外的日常飲品,更是中國食品出口貿易中的香餑餑。
但令人始料未及的是,前些日子歐盟竟然檢測出中國茶葉存在農業殘留,一天之內兩發預警。不僅發文進行全境通報,還拒絕中國茶葉入境銷售。此事在國內引起瞭軒然大波,茶農們質疑歐盟處理中國茶品問題時過於主觀武斷,消費者們則憂心忡忡頓時慌瞭神,連出口的茶葉都查出農藥殘留,內銷的質量更加可想而知。
一時之間輿論嘩然:傳承瞭幾千年的茶葉竟暗藏如此玄機!可問題來瞭,究竟是歐盟刻意針對中國茶葉產品,還是中國茶葉的確藏有風險隱患呢?
中國茶葉出口受阻
去年9月27日,歐盟對中國6例食品進行瞭通報,其中茶葉被預警兩次,理由是分別被檢測出苦參堿和蒽醌殘留。
這兩種物質都是屬於農藥殘留,其中苦參堿是植物源農藥,能在自然界快速分解,最終化為二氧化碳與水。該農藥可以在作物中長期使用,害蟲觸及後,神經中樞會被立即麻痹,進而導致蟲體蛋白質凝固,氣孔堵塞,到最後窒息而死,具備高效殺傷性。
依照我國2020年發佈的《綠色食品農藥使用準則》,苦參堿在綠色農藥清單之列。但歐盟卻對此並不認可,歐盟堅定認為苦參堿會刺激胃腸道,引發心悸等一系列過敏反應,於是早在2019年便嚴格要求任何有機茶葉茶品,都不得檢測出苦參堿殘留。
至於第二項蒽醌,其實並非農藥,而是生產加工環節中,外部環境污染所致。歐盟認為蒽醌具備致癌性,於是自2013起便要求茶葉的蒽醌標準為0.01mg/kg。但這無疑給我國出瞭一個天大難題,對於中國茶葉種植個體戶而言,土壤中的重金屬、高氯酸鹽都會或多或少的產生蒽醌,結合大氣與水質的污染近乎無法防范,實在難以解決。
於是國傢質檢總局與商務部手持詳細資料,與歐盟以國際會議的形式進行瞭協商交涉,最終雙方達成一致,決定將茶葉的蒽醌限量標準每千克提升至0.02mg。但很顯然,即便限量提升瞭一倍,中國茶葉依然難過此關。
2023年11月28日,歐盟再度通報我國綠茶出口不達標,原因是該批次茶葉檢測出啶蟲脒含量超標。歐盟還專門發佈通報,警告各國中國茶葉的農藥超標情況。
啶蟲脒是日本三菱化工研發制造的新型殺蟲殺蟎劑,歐盟2014年將其限量標準設置為0.01PPm以下,這是一個十分難以把控的準度,一不小心就會含量超標。
今年4月29日,歐盟叒對中國茶葉出口發佈預警,原因是茶葉唑蟲酰胺殘留嚴重超標,歐盟本次甚至要求所有國傢將中國進口茶葉全部銷毀。
唑蟲酰胺可用於阻止昆蟲的氧化磷酸化作用,具備極強的殺蟲效果,噴灑在農作物上後,可有效防止蟲子產卵、攝食等等。但同時該農藥也能通過蒸汽、蒸騰的方式進入大氣,順風擴散為一片毒氣,會對人體呼吸系統造成巨大危害,並且還會伴隨降雨危害水質,殺死各類水生物,對生態造成巨大影響。
依照歐盟標準,茶葉的唑蟲酰胺含量需在0.01ppm,該物質是中國茶葉的重點監測項目。2020年歐盟曾在中國茶葉中,連續8次檢測到唑蟲酰胺殘留,成為瞭殘留頻次最高的有毒化學品。
今年七月,荷蘭對我國出口綠茶進行瞭抽檢,雖然結果基本達到瞭中國的國傢標準,但卻不符合歐盟所設定的標準,於是荷蘭選擇瞭拒絕入境。該批次茶葉隻能原路退回中國茶葉商,造成瞭巨大的經濟損失。
為何中國茶葉總是被檢測出農藥超標殘留?其實對於茶農而言,近些年來的收益下降是農藥過度使用的一大主因。茶葉價格波動幅度普遍較大,但收購價格卻始終處於低水平區間,導致茶農利潤空間極其有限,多數茶農的收入隻能勉強維持基本生活,根本無力聘請生產勞動力。
因此廣大個體戶隻能通過增加化學農藥來提產,盲目追求產量必然會導致品質的下降,過度施藥已經成為瞭難以遏制的常態。
但對於像貴州貴茶集團這樣的大企業而言,所生產的茶葉品質是完全符合中國食品安全標準的,整個生產環節也是遵循科學用藥的原則,做到瞭自檢、抽檢均達標的成績。
但令人疑惑的是,即便此類大公司生產的茶葉也無法保證順利出口,原因就是中國食品安全標準與歐盟、世界的安全標準並不統一。
歐盟最開始的茶葉檢測標準隻有7項農藥限制,但目前已經直接上漲到瞭483種,幾乎囊括瞭全球所有農藥種類。並且歐盟在抽檢完中國茶葉後,無論農藥殘留是否達標,都會將具體的殘留數量一一詳細通報。
這種行為很難不令人懷疑,歐盟對中國茶葉心懷敵意,但對於廣大消費者而言,隻要符合中國國傢食品安全標準的茶葉,是完全值得信賴的。
中國食品安全標準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茶葉出口事件還未平復,中國對韓國的月餅出口又出現瞭新的狀況。從2023年8月~2024年8月,一年之間中國的月餅出口一共被韓國通報瞭整整18次,原因無一例外都是山梨酸或脫氫乙酸兩種防腐劑超標。
本次被召回的月餅企業是我國著名百年老字號稻香村,常理而言這種百年企業是極小概率出現食品安全問題的,事實上稻香村所生產的該批次月餅如果按照中國現行食品安全標準衡量,也壓根不存在任何質量問題,關鍵在於中韓兩國對於添加劑的管理執行標準並不統一。
比如山梨酸,中國允許月餅以及面包糕點的最大添加量不超過 1.0g/kg,但韓國則完全禁止各類面包產品使用山梨酸。再比如脫氫乙酸,中國現行標準的最大添加量不得超過0.5g/kg,但在韓國,月餅以及面包糕點依然禁止使用脫氫乙酸,隻有奶酪類與黃油類產品能在≤0.5g/kg的范圍內酌量添加。
在2020短短一年中,中國食品因標準不統一被國外召回的案例可謂比比皆是。比如加拿大召回金湯酸菜魚、中華情老壇酸菜魚以及臺灣素牛肉幹;英國召回廈門豆簽;美國召回中國金針菇;澳大利亞召回香港餅幹等等,前前後後至少有20起以上。
無論是稻香村月餅事件,還是中國茶葉出口事件,都反映瞭中國食品企業在走出海外過程中所面臨的一道坎坷——不同標準的差異。
在全球化的市場貿易中,食品出口是諸多國企的重點發展方向,但不同國傢執行的法律法規各有不同。像百年字號稻香村,在國內擁有廣泛強大的市場基礎與品牌效應,但要想徹底走向海外,不僅要順應當地市場對產品戰略作出靈活調整,更要考慮地區法規對生產環節更加嚴格把控。隻有做好前期的調研,才能避免後續因細節問題影響到大市場戰略出口。
信息來源:
天眼新聞 :2024-4-22——遵義綠茶技貿評議基地首破歐盟茶葉農殘壁壘新華網: 2012-4-18——茶葉還能喝嗎?有關專傢回應品牌茶葉農藥殘留爭議食品夥伴網:【盤點】2022年我國食品被國外召回典型案例
#尋找熱愛表達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