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繁華的都市中心,鋼筋水泥畫出瞭現代城市的輪廓,哪個城市的高樓建築越多,這個城市就會給人越先進的印象。
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墻上的裂縫、老化的管道、掉落的瓷磚,無一不在提醒我們:歲月不饒人,連高樓大廈也不例外。可對於那些生活在高樓中的普通住戶來說心裡不免開始打鼓:
這些樓還能撐多久?要是有一天真成瞭“定時炸彈”,又該怎麼辦?會不會在我還沒還完房貸的時候,這房子就不能要瞭?
豈能不懼?
樓下的王叔回想起當年搬進這座大樓的時候,和傢人懷著無限的憧憬,覺得這就是未來幾十年的“溫馨小窩”。站在窗前看著城市的霓虹燈海,心裡那個美啊,所有的未來都在這高高的樓層上招手。
可誰能想到,時間過去瞭這麼些年,這個“標志性建築”也開始顯出它的老態龍鐘。剛開始,還沒太在意,隻覺得樓下的花壇裡多瞭幾塊掉落的瓷磚,這麼多年風吹雨打,掉點兒磚也正常吧。
可是後來,墻面上開始出現裂縫,管道時不時地堵塞,甚至有一天,看到有人正好路過樓下的時候,差點被掉下來的墻磚砸中。這下可把人嚇得不輕,腦子裡立馬蹦出瞭“定時炸彈”這個詞。
更讓人心慌的是,這些隱患可不隻是視覺上的不適。
每天從新聞裡看到老舊建築坍塌的消息,心就不由自主地提到嗓子眼兒,想想要是有一天真砸在自身頭上,那可就麻煩大瞭。
該怎麼辦?如今王叔也想通瞭,與其說天天擔心著哪天房子會不會塌。還不如和鄰裡組建個重建委員會或者拿出大把銀子把房子修一修來的踏實。
拆還是不拆?
實際上世界上許多國傢在面對那些“搖搖欲墜”的老樓時,往往第一反應就是把它們炸瞭——用爆破的方式把老樓炸得四分五裂,一舉清空騰出土地,然後在上面蓋起嶄新的高樓大廈。
對於開發商和城市規劃者來說,這可真是再理想不過的方案瞭。一邊消除瞭那些可能隨時塌下來嚇人一跳的安全隱患,一邊還能讓城市煥然一新,增加新的房地產項目,創造經濟效益。怎麼看,這都像是一本萬利的好生意。
但你以為直接拆瞭就萬事大吉?別忘瞭,拆樓可不是隨便推倒個積木那麼簡單。先不說那動輒上億的拆遷成本,就算有錢拆瞭,也得面對一系列麻煩事。
這麼一炸,塵土飛揚,空氣污染還不說,那些廢棄的建築材料該怎麼處理?扔掉吧,污染環境。再利用吧,又沒啥太大的價值。
不拆還能怎麼辦呢?還一種選擇就是修繕和加固。這種方式試圖在不改變建築結構的基礎上,通過加固來延長它們的“壽命”。更重要的是,修繕的成本通常比拆除重建要低,聽起來是不是很劃算?
不過,理想很豐滿,現實卻骨感。修繕可不是一勞永逸的事兒。隨著時間的推移,建築老化問題會越來越嚴重,修繕的頻率和成本也會不斷增加。
再說,修繕雖然能解決部分問題,但對於那些已經嚴重老化的建築來說,這就像在破佈上打補丁,補丁打得再好,也掩蓋不瞭它本質上的老舊和脆弱。
能不能借鑒外國經驗?
去國外旅行的時候,尤其是走在那些歷史悠久的歐洲城市裡,就會發現,那裡的老舊建築隨處可見。有些老房子看起來都好幾百歲瞭,怎麼還“活”得這麼滋潤?
咱先說英國吧。英國傢庭可對這些老房子下瞭不少功夫。在2017年發生瞭格倫費爾塔火災之後,英國的建築安全管理被提上瞭議事日程。
於是乎,英國政府在2019年拍板定下瞭一部法律——《2019年英國建築安全法》。這條法律規定,所有高於18米的住宅建築每隔5年必須接受一次全面的安全檢查。
要是住在這棟樓裡,不管房子是古董還是新貨,隻要檢查出一點問題,政府立馬要求修,實在修不好的,直接說“拆”。
不過,歐美國傢對待拆除老建築可不是“一拆瞭之”那麼簡單。根據歐洲建築回收協會的數據,在歐盟國傢,建築廢料的回收利用率平均達到瞭70%以上,其中德國的建築廢料回收率甚至高達90%。
有些國傢還規定,拆除時必須保留建築的某些歷史元素,再在新建築裡用上。
不一定全部適合
不過,咱們也得實事求是地看到,歐美國傢的這些做法,不一定全都適合我們中國。歐美的城市空間比較寬敞,建築密度相對較低,很多城市都有足夠的地方去騰挪新舊建築。
而咱們中國,你知道北京市中心的土地每平方米的價格是多少嗎?高達約50,000元人民幣!在這麼貴的地皮上推倒一座舊樓,可不是鬧著玩兒的。動一塊磚頭,可能就要掂量掂量好幾個“零”瞭。
另外,歐美的許多歷史建築都是文化和經濟價值的雙重保障。它們吸引瞭大量遊客,帶動瞭當地的旅遊業和經濟發展。政府和業主當然願意花大力氣去修繕維護。
而在中國,許多老舊建築雖然有一定的感情價值,但從文化和經濟的角度來看,卻未必能和歐美的那些老建築相提並論。
這就使得在很多情況下,拆除舊樓反而成瞭一種更為經濟實際的選擇。畢竟,對於開發商來說,推倒舊樓建新房,經濟回報看得見摸得著,動心不動心?當然動心瞭。而修繕呢,花錢不說,還不見得有多少經濟效益,這買賣怎麼算都顯得有點虧。
住建部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到2023年,全國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22萬個,涉及居民3800多萬戶、約1億人,更新改造管線近30萬公裡,加裝電梯10.8萬部。
權宜之計?
其中一部分是通過 “微改造”的方式來改的。在不破壞建築整體結構的情況下,通過局部修繕和加固,讓這些老建築重新煥發活力。到2022年,上海已經對約8500個老舊小區進行瞭改造,總建築面積超過4億平方米。
舉個例子,在上海虹口區,有一些歷史悠久的裡弄建築,經過微改造後,原本那些斑駁的墻壁、搖搖欲墜的窗戶,在保留石庫門傳統特色的同時,變得煥然一新。住在這些老房子裡的居民,從“每天擔心掉塊磚”到“每天開窗心情爽”,生活質量能一樣嗎?
在北京,“十四五”規劃中明確提出瞭要通過引入社會資本的方式加快老舊小區的改造。咱們來算筆賬,北京老舊小區改造的平均成本大概是每平方米2000元人民幣。要是光靠政府,財政壓力大得很。
而通過引入社會資本,結合政府補貼,住戶的實際負擔大大降低,大傢心裡都高興。
隨著時間的推移,曾經象征著繁榮與現代化的建築,也會逐漸進入“退休”階段。對於這些老舊建築,我們應該找到一種,既不放棄它們所承載的歷史和文化“靈魂”,也不讓我們的現代生活舒適度因此打折扣。
參考資料:
國信證券:城中村改造新政點評中國城市報:北京首個引入社會資本改造老舊小區的實踐與成效百度新聞: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的國際經驗借鑒——新加坡、日本、英國
#尋找熱愛表達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