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石油貿易行為總是顯得有些反常。一方面,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原油進口國,年復一年地從中東、非洲、俄羅斯等地大量購買原油,另一方面,中國卻以低價將加工後的成品油出口到國際市場。
這一看似矛盾的現象背後,隱藏著怎樣的國傢戰略和經濟邏輯?難道我們真的在賠本賺吆喝嗎?
中國為什麼進口石油?
想要理解中國為何大量進口原油,我們得先把時間調回到20世紀中期。當時的中國正處在工業化的起跑線上,那時的中國,或許連“全球經濟引擎”這幾個字怎麼組合的都沒敢想過。
但很快,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汽車工業的崛起,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中國對石油的需求變得無比巨大。
根據統計數據,2022年中國的石油消費量達到瞭7.05億噸,其中約5.1億噸依賴進口,進口依存度高達72.5%。這意味著,中國每“喝”三杯石油,就有兩杯是從國外買來的。
“那為什麼不多開采國內的石油呢?”可能有人會問。實際上中國的石油資源並非匱乏。
主要的石油儲藏集中在幾個大盆地,比如渤海灣、松遼、塔裡木、鄂爾多斯等地,這些地區的石油資源總量占全國的81.13%。
問題在於,這些地區的油田多已進入老化期,產量逐年遞減。以大慶油田為例,曾經是中國石油產量的支柱,但到2022年,其年產量已從峰值的5000萬噸下降至約3000萬噸。
老油田的平均開采成本根據數據顯示已經超過每桶40美元,而深層油田,開采成本甚至更高,可能達到每桶50至60美元。
打個比方,你傢後院有一口井,水源很深,每打上來一桶水的成本可能比買瓶礦泉水還貴,你還願意天天自己打水喝嗎?顯然不願意吧。
同理,中國更願意在國際市場上購買那些“成本劃算”的原油,而不是去國內“費力不討好”地增加產量。
中國能源安全怎麼保障?
石油進口看起來是個不得不做的選擇,可中國的能源安全問題也絕非無中生有的“假想敵”。
石油作為一種稀缺且不可再生的資源,這個“頂級標簽”意味著,誰掌握瞭石油,誰就掌握瞭經濟的命脈。有時候想要“氪金”買更多石油也並不是想象中那麼簡單。
尤其是現在的中東地區的局勢動蕩不安,歐美對俄羅斯的制裁,這些國際風波無不在攪動全球石油市場的“神經”。
在這種環境下,中國的能源安全顯得格外脆弱。畢竟,國際局勢一旦緊張,石油供應出現問題,中國的能源安全就會直接受到沖擊。這絕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切實存在的挑戰和風險。
面對如此嚴峻的現實,中國自然不會坐以待斃。為瞭保障能源安全,中國采取瞭“多管齊下”的策略。
第一步就是建立瞭戰略石油儲備基地,這些儲備雖然不能完全解決問題,但至少在短期內可以為應對突發情況提供保障。就像傢裡備著幾包方便面,雖然吃不飽,但關鍵時刻能頂上。
當然僅僅依賴石油儲備顯然是不夠的。為瞭從根本上提升能源安全,中國正積極推動能源結構的多元化發展。正如投資要分散風險一樣,中國也不願意把“能源雞蛋”都放在一個石油籃子裡。
在這方面,中國可謂下瞭不少功夫。看看2022年的數據就知道瞭:中國的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達到瞭17.4%。
尤其是在風能、太陽能和核能等新能源領域,中國的“成績單”非常亮眼。截至2022年底,中國的風電裝機容量已經達到瞭365.4吉瓦,穩坐世界第一的寶座;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更是達到瞭393.4吉瓦,同樣位居全球首位。
通過新能源的推廣,2022年,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比2010年下降瞭約34.4%。在為自己“充電”的同時,中國還為全球減排貢獻瞭一份力量。一舉兩得,這可不是隨便哪個國傢都能做到的。
當然,除瞭在國內大力發展新能源,中國還在國際舞臺上廣結“能源盟友”。通過“一帶一路”等倡議,中國與世界上60多個國傢和地區簽署瞭能源合作協議。
當一條供應線出現問題時,還有其他渠道可以及時補位,這就大大降低瞭因國際局勢變化而導致的能源供應風險。
為什麼出口成品油?
可令人不解的是,在大量進口原油的同時,中國卻以相對較低的價格出口成品油。這一行為表面上看難道不是自相矛盾嗎?
由於中國多年來不斷加大對煉油產業的投資,建成瞭一批世界級的煉油廠。這些工廠產能相當驚人,以至於早已超出瞭國內市場的需求。
通過將進口的原油加工成汽油、柴油等高附加值的成品油,中國不僅能滿足國內的消費需求,還能將這些多餘的產品出口到國際市場,從而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畢竟,機器不開工放著也是浪費,不如賣出去換點錢。因此,出口成品油是優化資源配置的一種有效手段。
雖說中國已經是全球最大的制造業出口國,每年可以賺取大量的外匯,但與此同時,中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油進口國之一。
這意味著,中國在賺取外匯的同時,也在為購買原油“花錢如流水”。那麼,如何讓這筆巨大的外匯支出“回血”呢?
答案就是中國通過將進口的原油加工成高附加值的成品油,再出口到國際市場上,賺取外匯。這種操作部分抵消瞭進口原油帶來的貿易逆差,從而維持瞭外匯儲備的穩定。
成品油出口對中國而言,也絕不是單純的“賣貨賺錢”,更是一種戰略上的“保險”。
這種保險讓中國在國際能源市場上進可攻、退可守,當能源市場出現波動時,中國可以通過調整成品油的出口政策,來撬動對方的立場,從而達成更有利的協議。
靠人不如靠己
出現最緊急的情況我們也不能寄希望於外部世界的“救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面對油田產量的持續下降中國的科研人員和工程師們正在積極尋求技術突破。
比如,截至2022年底,中國的水平井鉆井技術已經在多個油田得到廣泛應用,平均提高采油率達到瞭30%以上。
同時,水力壓裂技術在頁巖油氣開采中也取得瞭突破,推動瞭頁巖油產量的顯著提升。
對於那些被認為已經“油幹”的老油田,三次采油技術的出現讓它們重新煥發瞭“第二春”。
以大慶油田為例,應用三次采油技術後,這個老油田就成功“洗”出瞭3億噸原油,采收率在二次采油技術的基礎上提高瞭14至20個百分點。換句話說,原本隻能收獲30%的油,現在卻能接近甚至超過45%的目標。
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一個國傢的能源策略都無法孤立於世界之外。中國一邊大量進口原油,一邊低價出口成品油,這一看似矛盾的現象背後,實則是深思熟慮後的務實之舉。
參考資料:
澎湃:3.6萬噸成品油!成功出口!澎湃:應對供應中斷恐慌,中國創紀錄囤積原油
#尋找熱愛表達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