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的選址是完全錯誤的,汽車廠應該設在東北!”當初蘇聯援建我國汽車廠,我們提供四個備選城市,都被蘇聯專傢否定!蘇聯為何堅持讓我國把汽車廠建在東北呢?
我國第一座現代化汽車工廠第一汽車制造廠選址定在吉林長春,一座工廠的建立,意味著我國自己制造汽車的夢想不再是空想。這座蘇聯援建的汽車廠,從最初敲定援建,到工廠選址再到後期建設,經歷瞭不少磨難。選址過程中,我國提供瞭4個備選方案,後來都被蘇聯專傢否定,並聲稱汽車廠隻能建在東北。為何別的地方不行隻能選東北呢?
中國人要造自己的汽車
清朝的落後統治和軍閥混戰,再加上列強殖民和日寇入侵,我國在近代全面落後,當西方工業蓬勃發展的時候,我們根本連發展基礎都沒有。
新中國成立後,才有瞭發展工業的環境,但想法雖好,卻毫無根基可言。百廢待興的中國,每個行業都需要重新規劃發展之路。
國傢工業化問題,是擺在國人面前的頭等大事,之前之所以被侵略者欺負,就是因為農業國底子薄,被世界列強視作可以任意宰割的“肥肉”。
建國後,因為屬於社會主義陣營的原因,我國能求助的外部對象,隻有蘇聯這個社會主義陣營的老大哥。
1949年底,國傢領導人出訪蘇聯,參觀瞭很多現代化工廠。當年12月21日,參觀斯大林汽車廠時,看到汽車一輛接一輛地駛下生產線,領導人非常羨慕。
1950年1月,我國領導和蘇聯方面會談時,商定蘇聯援建我國一批重點工業項目,其中就包括建設一座現代化的汽車工廠。
隨後,兩國簽訂條約,確定瞭蘇聯援建的156個重點項目,這才有瞭我國第一汽車制造廠誕生的機會。
當年3月,汽車工業籌備組成立,隨後又成立瞭汽車實驗室。在首次汽車工業會議中,大傢初步討論瞭工廠建設方案,並根據當時我國的實際情況,決定先生產載貨汽車。
對於一個剛擺脫殖民統治不久,毫無重工業基礎的國傢來說,想建立起自己的汽車工業,又談何容易,一無建設經驗二無人才儲備,一切都要從零開始。
所幸當時我國和蘇聯的關系還比較不錯,而隨著冷戰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周邊有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傢,幫蘇聯分攤來自美西方的壓力,對蘇聯而言也是有利而無害。
而要想建汽車工廠,首先就要有符合條件的場地,針對這個場地的選址,還經歷瞭一番波折。
“你們選址完全錯誤”!
當時我們幾乎是從零開始準備造汽車,根本沒什麼經驗,以至於選址過程中,提交瞭四個備選城市,卻被蘇聯專傢全部否定。
當時,中蘇兩國關系還比較好,蘇聯作為“老大哥”,也確實大方又盡職。在援建方案確定下來之後,就向我國提供瞭5億盧佈的低息貸款,用於我國汽車廠的建設工作。
與貸款一起定下來的,還有大量的蘇聯專傢,在合適的時間陸續進入我國,指導我國的工人將汽車廠建設起來。
當時,蘇聯專傢建議,我國建設汽車廠,也可以仿照蘇聯的經驗,將工廠建在首都或離首都不遠的地方。
當然,地點是一個方面,工廠所需要的電力供應、交通運輸條件、地質水源等情況,也是必須考慮的影響因素。
根據蘇聯專傢的意見,籌備組的工作人員,跑遍瞭北京周邊幾個省份,最終提交瞭4個備選城市方案,分別是石傢莊、太原、西安,還有首都北京。
經過內部討論,大傢都覺著這幾個城市還不錯,應該能滿足建廠要求。隨後,這個名單提交給蘇聯專傢,但結果卻出乎所有人預料。
看著交上來的城市名單,蘇聯專傢直言不諱地表示:“你們的選址完全錯誤!”聽到蘇聯專傢不留情面的說法,我們的工作人員也發蒙。
這不都是根據蘇聯方面之前的說法選定的地方嗎?怎麼會突然“完全錯誤”瞭呢?原來,工廠離首都近隻是一個考慮條件,並不是決定因素。
根據蘇聯專傢的說法,要想建一個轎車工廠,這幾個城市都沒什麼大問題,但如果要建一個卡車工廠,這些地方就滿足不瞭需求瞭。
卡車工廠一年要20多萬鋼材,而當時幾座城市根本達不到要求,就連北京石景山鋼鐵廠,產量也要在五六年後才能勉強達標。
當時新中國工業基礎薄弱,現在的我們真是無法想象,現在我們的鋼鐵產量霸榜世界前三,當年全國數得著的大城市,年產量竟然還達不到20萬噸。
除瞭鋼鐵,還需要2.4萬千瓦電力,2萬立方米的木材以及百萬噸以上的運輸能力。要想建設卡車工廠,以上這些都是必備條件。
北京缺鋼西安缺電且鐵路運力不足,石傢莊和太原木材不夠,以上初選出來的四座城市被蘇聯專傢全部否決。
最終根據這些條件重新考察,又綜合蘇聯方面專傢的意見,我國第一汽車制造廠落戶吉林長春,由此吹響瞭中國人自己造車的號角。
蘇聯幫忙建廠
對於蘇聯選擇東北建廠,一些觀點認為這邊離著蘇聯近便於控制。蘇聯可能有這方面的想法,但當時肯定不是蘇聯最重要的考慮因素。
當時就我國的情況而言,也確實隻有擁有一定工業基礎的東北地區,才有能力滿足建成一座年產3萬輛卡車工廠的一切需求。
另外,當時中蘇之間關系還非常緊密,我國剛建國還沒有表現出特別強大的能力,更不會威脅到蘇聯作為社會主義陣營老大哥的地位。
在整個建廠過程中,蘇聯給我們提供瞭很大的幫助。可以說,當時的蘇聯還是很闊綽的,先後派來近200名專傢,還提供瞭全套的技術設備。
1951年底,我國重工業部和蘇聯汽車拖拉機工業部簽訂合同,由蘇聯汽車拖拉機設計院,給我國設計一座年產3萬臺“吉斯150”卡車的工廠,並安排專傢來指導生產並組織管理。
雖然蘇聯人在管理方面沒有太多的可取之處,但在相關領域一片空白的我國,也算是從蘇聯專傢身上學到瞭最初的管理知識。
設計合同簽好後,蘇聯組織瞭26個設計機構,組織超千名設計師,完成瞭援建汽車廠的設計工作,形成近10萬份圖紙。
設計方案通過之後,這座汽車廠正式命名為中國第一汽車制造廠,主席手書“解放”兩字,作為我國國產卡車的正式名稱。
1953年7月,第一汽車制造廠破土動工,采用全蘇式生產設備和工藝。因為當時我國當打贏抗美援朝戰爭,幫蘇聯分攤瞭很大的壓力,投桃報李之下,蘇聯也表現得很大方。
當時蘇聯表示:斯大林汽車廠有什麼樣的設備,援建的汽車廠也要有同樣的設備;斯大林汽車廠的制造水平,就是中國第一汽車廠的制造水平。
後來的事實也證明,蘇聯這個說法還真沒吹牛,甚至給一汽安裝的部分設備,都超越斯大林汽車廠自己的設備水平。
在蘇聯的大力援助下,隻用瞭3年時間,一汽就建成瞭我國第一個汽車廠。1956年7月,第一輛解放牌卡車順利下線。
蘇聯為何大力援建我國?
建設一汽工廠的同一時期,蘇聯還對我國援建瞭很多其他項目,推動我國重工業領域快速發展進步。
20世紀50年代,蘇聯對我國的援助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1953年之前,主要是軍事援助,因為當時我國正在進行抗美援朝,1挑17保住瞭朝鮮。
1953年後,因為我國打贏瞭朝鮮戰爭,蘇聯真正認識到我國的重要作用,開始大力援助我國工業建設,助推我國經濟發展。
赫魯曉夫當政初期,進一步加大瞭對我國的援建力度,同時還廢除瞭斯大林時期眾多不平等條款,兩國關系更加緊密。
不過這樣的好日子沒持續幾年,蘇聯就為瞭維護自己的利益,導致中蘇關系破裂,對華援助項目全部終止。
縱觀整個歷程可以發現,蘇聯對我國的援助,雖然對我國幫助很大,但歸根結底還是為瞭維護蘇聯自身的利益。
當對我國的援建符合蘇聯利益時,蘇聯稱得上不遺餘力。1957年蘇聯對社會主義國傢貸款280億美元,其中40%給瞭我國。援建過程中,既推動瞭我國重工業體系建設,又幫我國培養瞭大批人才。
不過當中蘇利益不一致時,蘇聯就會立即展現大國沙文主義的嘴臉,直接停止援建項目,連招呼都不打。
一汽就完整地經歷瞭這個過程,3年時間建廠投產,創造瞭工程奇跡,1956年下線1654輛卡車,1958年生產近1.5萬輛卡車。
1961年中蘇交惡,蘇聯撤回相關專傢後,一汽當年的產量銳減到1146輛,還低於建廠當年的產量。
所以,蘇聯是否援建以及援建的力度如何,全憑援建對象對蘇聯是否有用,是否和蘇聯的利益一致。如果一致那就是“國際主義精神”,如果不一致那就是“蘇聯利益高於一切”!
#尋找熱愛表達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