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央行公佈瞭8月份的金融數據,M2高達305.1萬億,同比增長6.3%,再創歷史新高,增速與7月份持平。而當前M2的規模已經是2023年GDP規模的2倍。可見,當前央行貨幣超發還是非常嚴重的。與此同時,M1餘額63.02萬億,同比增長下降7.3%,降幅比6月擴大0.7個百分點,已經是連續5個月為負。
照理來說,M2規模超過300萬億,遠超國內經濟增速,將會引發股市、樓市、商品市場的價格上漲。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現在股市跌至2700點附近,而各地房價也從最高處跌去瞭30%以上,商品市場也是需求不旺,甚至今年就連月餅、茅臺等都賣不動瞭。顯然,超發的貨幣並沒有流向股市和樓市,以及商品市場。那麼,央行的大量超發貨幣究竟去哪裡瞭呢?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超發貨幣在金融體系內空轉
我們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雖然貨幣超發嚴重,但是M2的同比增速達到6.3%,而反映社會的資金面狀況的M1增速卻同比下降瞭7.3%,而且連續5個月為負。這意味著,國內的金融體系資金充裕,而社會的資金面趨緊,存在流動性不足的問題。
顯然,大量超發貨幣隻是在金融體系內空轉,並沒有大量流向股市、樓市、商品市場。所以,就出現瞭雖然貨幣政策持續寬松,但是股市、樓市、商品市場的價格都沒上漲,像股市、樓市甚至還出現瞭下跌的行情。
那麼,為什麼超發貨幣並沒有流向資本市場、實體經濟,以及消費市場呢?這裡面有三方面的原因:其一,股市、樓市等資本市場缺乏賺錢效應,沒有人願意向銀行貸款,再去投資股市和樓市。
其二,現在投資實體經濟風險比較大,弄不好會虧錢。所以,企業投資擴張需求驟降,向銀行貸款的需求也就減少瞭。其三,老百姓的收入減少,擔心以後收入會更少,大傢都不願意把錢去消費和投資,更願意把錢存在銀行裡面,以備不時之需。
第二,部分超發貨幣都流向基建
我國每年都會有大量的基礎設施要建設,比如港口碼頭、高鐵站點、建造橋梁等,而這些都是需要消耗掉大量的銀行信貸資金的。此外,各地每年也要有地鐵線路、修造高架橋、拓寬馬路等市政規劃項目,這些也需要向銀行貸款。
值得一提的是,現在很多大城市都在搞拆遷,而巨額的拆遷補償款也是當地政府拿地塊作為抵押,向銀行貸款發放的。顯然,這些貸款放出去後,也沒有流向實體經濟,並不會在短期內推動物價上漲。社會各都覺得缺錢也就不足為奇瞭。
第三,超發貨幣用於償還債務瞭
現在無論是地方政府,還是各類企業,他們的負債水平都很高。而且,每年都會有大量的債務要到期,屆時就要還本付息。於是,地方政府和企業都在債務到期之前,再向銀行貸款償還之前的債務。而債務方在拿到瞭償債資金後,發現也沒有什麼好的投資項目。於是,又把拿到的償債資金存入銀行。這樣一來,資金在兜瞭一圈後又回到銀行賬面上。
現在問題來瞭,貨幣超發305萬億,M2創下歷史新高,為什麼消費需求還是持續低迷呢?首先,對於地方政府來說,土地財政收入減少,影響到政府的財政收入,就隻能提倡過“緊日子”,不會大肆消費。
再者,對於企業來說,受疫情的影響,營收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都覺得賺錢難瞭,也不敢亂消費。最後,多數居民收入減少或失業,對未來收入增長持謹慎的態度。所以,大傢都把錢存在銀行,以備不時之需,也不敢去消費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