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我國養老金從2005年開始上漲,到現在已經實現瞭19連漲。不過,全國退休老人的平均養老金在3500元左右。像很多靈活就業人員、民企基層職工等群體的養老金要低於這個平均數。此外,像北京、上海等經濟發達地區,由於社會平均工資較高,養老金的繳費標準也較高。所以,這些地區多數退休老人的養老金要高於全國平均養老金的水平。
前不久,有網友提出,在中國100位退休老人中,有多少人能拿出1萬元養老金?實際上,國內每個月能領取1萬元養老金的人數量並不多。數據顯示,占比大約是5%。其實,每個月養老金能拿到萬元以上的退休老人主要是這幾類群體:1、退休公務員、機關事業單位人員;2、曾經為國傢做出過貢獻的人(比如科學傢、工程師等);3、國企和民企的中高層管理人員;4、部分退休老師(比如高級教師)。
面對國內養老金發放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就有不少人提出自己的看法。他們認為:在崗職工由於貢獻有大小,工資收入差異大,這是可以理解的。但同樣是退休人員,都不再為社會做貢獻,憑什麼有的人養老金在萬元以上,而有的人養老金隻有1-2000元,這不是太不公平瞭嗎?
實際上,5%的退休老人養老金高於1萬元,而多數退休人員領取的養老金要低於全國平均水平,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讓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
第一,養老金發放秉承的是“多繳多得”原則,也就是養老金繳得越多,退休後獲得的養老金就越多。而像一些公務員、事業單位人員,用人單位都會替他們頂格繳納養老金。所以,按養老金“多繳多得”的原則,公務員、機關事業單位人員的養老金繳得越多,退休後獲得的養老金就會越高。而很多民企退休人員,用人單位為瞭節約成本,往往會按較低標準繳費養老金,他們的養老金收入就會相對偏較少一些。
第二,養老金發放秉承的是“長繳多得”原則。很多公務員、事業單位人員繳費的年限比較長。多數人是從學校一畢業,就參加工作,隻要不犯重大錯誤,就可以一直幹到退休。所以,這類群體繳納養老金的年限都已經達到30年以上,像這類繳納養老金年限較長的群體,在退休後獲得的養老金肯定就會相對較高。
而像民企職工、靈活就業人員等群體,他們工作不固定,收入不穩定。有的時候能夠找到一份工作,還能按時繳納養老金。但也有的時候,一時找不到工作,隻能在傢休息,這個時候就隻能斷交養老金。所以,像這類群體繳納養老金是時斷時續。所以,繳費年限相對較短。像這類人群的養老金低於公務員、事業單位人員就不難理解瞭。
第三,一些效益較好的用人單位,除瞭按時給職工繳納養老金之外,還會另外給職工繳納企業年金。這類用人單位主要是公務員、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國企和民企高管等。舉個例子,老孫在事業單位一直幹到退休,平時單位都會頂格替老孫繳納養老保險,所以老孫的退休金就有7000多元。
另外,老孫在上班時,用人單位還另外給老孫繳納瞭企業年金。這樣一來,老孫在退休後不僅可以拿到7000多元的退休金,還可以另外拿到3000多元的企業年金的收入。兩者相加,月收入1萬元就不足為奇瞭。
中國100位退休老人中,大約隻有5%的人退休金過萬。這意味著,絕大多數退休人員的養老金達不到1萬元。而能夠退休金收入達到1萬元的人群主要是公務員、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國企和民企中高層管理者等。
其實,國內養老金的差距之所以拉得這麼大,主要還是養老金制度秉承的是“多繳多得,長繳多得”的原則。同時,還有一些用人單位在此基礎之上,再給職工多繳納一份企業年金。而在這種情況下,少數退休老人的養老金收入超過1萬元,與其他老人的養老金拉開距離,大傢也就不會覺得太意外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