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的春天,北京市第三建築公司的大門口站著兩個年輕人,他們一個來自寶坻縣,一個來自香河縣。彼時的他們,誰能想到會在未來幾十年間,攜手經歷無數風雨,共同書寫下北京城市建設的傳奇?
張百發與李瑞環的青春歲月
1951年春,張百發與李瑞環踏進瞭北京市第三建築公司的大門,開始瞭他們的建築學徒生涯。兩個16歲的少年,一個來自後來劃歸香河縣的村莊,一個來自寶坻縣,相隔僅十幾裡的距離,命運卻在此刻交織在瞭一起。他們的選擇各不相同,張百發在鋼筋班展開瞭學習,李瑞環則加入瞭木工班,兩人分別在各自的領域打下瞭堅實的基礎。
工地上,塵土飛揚,機器轟鳴,張百發和李瑞環身著簡樸的工作服,每天都是從天亮忙到天黑。張百發手持鋼筋,學習如何準確測量和熟練彎曲,汗水浸濕瞭衣襟,手上也磨出瞭厚厚的老繭。而李瑞環則處理著各種木材,學習裁剪和拼接的技巧,鋸末和木屑成瞭他日常的伴侶。兩人雖在不同的班組,卻常在午休時或工作結束後相聚,交換各自的學習心得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難。
1954年,隨著張百發被任命為青年突擊隊隊長,他在工地上的角色和責任都發生瞭顯著的變化。在那個建設如火如荼的年代,他迅速適應瞭新的職責,將自己在鋼筋工藝方面的深厚技能轉化為領導和協調大型建築項目的能力。
同時,李瑞環也在木工領域取得瞭顯著的進步和成就。特別是在人民大會堂的建設項目中,李瑞環面對的是一項巨大挑戰:放大樣的技術問題。這個問題關系到整個建築的外觀和結構安全,需要極其精確的木工技藝來解決。李瑞環通過與設計師和工程師緊密合作,反復試驗和調整,最終精確完成瞭復雜的木構件,確保瞭建築的美觀與安全。
張百發和李瑞環雖在不同的專業領域,但他們共同承擔的項目經常讓他們的工作交集。在人民大會堂的建設中,張百發負責的鋼筋工作需要與李瑞環的木工作業精準對接。兩人在工地上的互動頻繁,張百發對於鋼筋的精確要求與李瑞環對木材處理的細致入微形成瞭完美的搭配。他們的共同努力使得整個建築項目的進度和質量都得到瞭保證。這一年,張百發因為其出色的領導能力和對工作的執著追求,被評為“北京市勞動模范”。
“十大工程”之首:人民大會堂的築夢者
1958年10月28日,人民大會堂工程正式破土動工,這一工程被譽為新中國成立十周年“十大工程”之首,備受矚目。張百發作為鋼筋工青年突擊隊的隊長,帶領著300多名青年工人參與瞭這項宏偉工程的建設任務。為瞭按時保質地完成任務,張百發和他的團隊在工地上揮灑汗水,夜以繼日地奮戰。
在施工過程中,時間就是勝利的關鍵。張百發帶領的突擊隊不畏艱辛,連續9晝夜奮戰,用汗水和智慧完成瞭過去需要一個半月才能完成的工作量。每一道工序,他都親自過問,每一根鋼筋的安裝,他都確保無誤。這種以身作則的態度感染瞭整個突擊隊,工地上掀起瞭一股“學百發、趕百發”的熱潮,各班組之間展開瞭你追我趕的競賽,整個工地呈現出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
正是在這種團結拼搏的氛圍下,人民大會堂的建設進度得以不斷加快。1959年7月25日,大會堂驗收委員會成立,經過嚴格驗收,人民大會堂工程質量得到瞭高度認可。在新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張百發和他的團隊共出色完成瞭832項工程任務,他們的努力和貢獻使得他們成為瞭全國建築行業的一面旗幟,張百發更是被視為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一位青年楷模。
1959年10月26日,人民大會堂內舉行瞭一次隆重的接見儀式。劉少奇、朱德、周恩來等黨和國傢領導人親自接見瞭全國群英會代表,張百發作為其中的一員,受到黨和國傢領導人的親切會見。
鐵匠與木匠:人民大會堂的築夢之旅
在人民大會堂的建設中,張百發的鋼筋工青年突擊隊並不是唯一的主力,李瑞環帶領的木工青年突擊隊同樣發揮瞭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兩支隊伍,一個負責建築的骨架,一個負責建築的細節裝飾,如同齒輪般緊密配合,成為人民大會堂這座宏偉建築的堅實基礎。
當時,李瑞環的木工青年突擊隊接到瞭鋪設大會堂宴會廳品花地板的艱巨任務。這個任務看似簡單,但要將數千塊地板精確鋪設在巨大的宴會廳內,既要確保每一塊地板嚴絲合縫,又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這對他們的技術和體力都是極大的考驗。李瑞環深知時間緊迫,經過多次嘗試和改進,他和他的團隊最終研究出瞭新式“推車式”地板刨。這種創新的工具極大地提高瞭地板鋪設的效率,使得原本需要45天才能完成的工作,僅用瞭8天半的時間就順利完成瞭。
當木工青年突擊隊完成任務時,宴會廳的地板閃爍著獨特的光澤,每一條紋路都精致無比,與周圍的裝飾相得益彰。工程完成後,工地上流傳著一種說法:“張百發與李瑞環,一個鐵匠,一個木匠,是工人出身的一對師兄弟。”
雖然張百發和李瑞環分別帶領各自的團隊,專註於不同的施工領域,但他們之間的合作無縫銜接,形成瞭一種獨特的默契。無論是鋼筋結構的搭建,還是地板的精細鋪設,每一個步驟都互為補充,缺一不可。
傢庭生活的巧合與趣事
張百發與李瑞環的人生路途中不乏諸多巧合,最為引人註目的是,兩位老友的妻子竟然同為“王淑蘭”這一名字,更令人驚訝的是,她們還擁有完全相同的出生日期。這樣的巧合使得兩傢的聯系更加緊密,也常常成為聚會中的談資。
兩位王淑蘭都是當地的普通女性,盡管出身和成長背景不同,但她們在日常生活中展現出驚人的相似之處,比如對傢庭的照料方式、對孫子教育的看法,甚至連做菜的味道都極其接近,這讓兩個傢庭的聚餐充滿瞭樂趣和溫馨。
而在孫輩這一代,張百發和李瑞環的孫子同樣年齡相仿,都在同一所學校上學。兩個小傢夥雖然知道對方是誰,卻未曾明言,學校裡的同學和老師都不知道他們背後有這樣一段長輩之間的深厚友情。兩個孩子在學習和體育活動中互相競爭,同時也是彼此的好夥伴,常常一起完成作業,一起訓練足球技巧。
傢長和老師們偶爾也會註意到這兩個孩子之間的特別關系。他們在課堂表現和體育競技中互相激勵,成績都名列前茅。而在學校舉行的傢庭日活動時,張百發和李瑞環兩傢人常常因為兩位“王淑蘭”和兩個“老虎”小名的孫子而成為眾人關註的焦點。
張百發的政治生涯與北京的變遷
張百發的職業生涯充滿瞭傳奇色彩,從一個普通的鋼筋工逐漸成長為北京市的政治領導人之一,這是他幾十年如一日的努力和奮鬥的結果。早年在工地上,他以過硬的技術和出色的領導能力脫穎而出,逐步獲得瞭更多的信任和責任。
1981年,張百發被任命為北京市建設的副市長,這一職務標志著他從工人身份向更高層次的官員身份的過渡。他的主要職責是負責北京市的城市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在這期間,北京的城市面貌正處於快速發展的階段,需要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以應對不斷增長的人口和城市擴張的需求。張百發的實際工作經驗使得他在這一崗位上如魚得水,他善於將工地上的實際情況與宏觀規劃相結合,確保每一項工程都既符合城市發展的長遠目標,又能夠切實落地實施。
在擔任副市長期間,張百發主持瞭多個重大工程項目的規劃和實施,如地鐵線路的擴建、新區的開發、以及大量居民樓的建設等。他的務實作風和高效工作模式,得到瞭同事和市民的廣泛認可。
張百發職業生涯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是1990年亞運會的籌備和建設。作為亞運會工程的總指揮,張百發肩負著極大的責任,面對的是時間緊、任務重的巨大挑戰。
在工程最為緊張的時期,張百發面對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質詢,他做出瞭一個令人震驚的承諾:“如果亞運會工程不能如期完工,我就從北京最高的京廣中心頂樓跳下去!”這句話雖然簡短,卻擲地有聲,充分展現瞭他的決心和責任感。為瞭兌現這一承諾,張百發與他的團隊夜以繼日地工作,在施工現場常常可以看到他親自監督、指揮的身影。無論是工程進度的把控,還是施工質量的監督,他都毫不松懈,確保每一個細節都達到最高標準。最終,在張百發及其團隊的共同努力下,亞運會的所有工程按時甚至提前完工。
參考資料:[1]張百發 平民市長[J].中國工人,2019,0(9):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