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1月7日的夜晚,深冬的寒意籠罩著北京,中央醫院的一間病房裡,所有人都屏住瞭呼吸。病床上的周恩來總理,已經到瞭生命的盡頭。病房內的燈光柔和而微弱,映照在他那逐漸消瘦的臉龐上。醫生和護士們守護在旁,隨時準備進行最後的搶救,空氣中彌漫著一種無法言說的緊張和悲傷。
就在深夜11點左右,周恩來突然微微睜開瞭眼睛,床邊的吳階平醫生立刻俯身靠近。這一刻,所有人都屏息靜聽,他們知道,周總理即將說出他生命中的最後一句話。這句即將出口的話語,究竟會透露出什麼樣的心情和意願?
周恩來的醫院歲月
1972年5月18日,周恩來總理面對一項艱難的診斷:膀胱癌。這一消息未使他退縮,反而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周總理的生活軌跡與醫院緊密相連,他的身影頻繁出現在醫院的各個角落。盡管病痛不斷侵襲,周總理卻以堅強的意志力和不減的熱情,繼續推動著他的工作進程。
1974年,為瞭治療,周總理幾乎將醫院作為瞭自己的臨時住所,長時間住院準備接受手術。醫院的病房變成瞭他的臨時辦公室,病床邊經常堆放著厚厚的文件和資料。
每天清晨,天還未亮,病房裡就已經開始忙碌起來瞭。醫護人員進進出出,護士輕聲地為他測量體溫、換藥,醫生們小心翼翼地查看他的病情,記錄下每一個細節。與此同時,周恩來已經開始瞭一天的工作,會議記錄、重要文件以及緊急電報被一一呈到他面前。他會詳細地翻閱每一份文件,時而凝神思索,時而在文件上做出批註。
隨著病情的加重,他的體力也日漸不支,但即便如此,他的工作安排依舊沒有松懈。那些重要的會議,不論是黨內高層的決策會議,還是涉及國傢重大事務的討論,周恩來都一絲不茍地參加。他的秘書們在病房外的走廊裡來回走動,手中拿著整理好的材料,準備隨時進入病房向他匯報。對於每一個來到病房的人,周恩來總是保持著他慣有的謙和和認真,耐心地聽取意見和匯報。
有一次,一個涉及到中美關系的重要文件需要他的審閱。盡管這天他已經連續工作瞭近18個小時,臉色明顯顯露出疲憊,但他依然堅持詳細閱讀文件。看完後,他仔細地和身邊的工作人員討論瞭文件的每一個細節,確保沒有任何疏漏。這樣的情景幾乎每天都在發生,他那種對工作一絲不茍的態度,讓身邊的人深感敬佩。
到瞭深夜,醫院的其他病房大多已經安靜下來,隻有周恩來的病房仍然燈火通明。他的辦公桌上還攤放著幾份未處理完的文件,眼鏡放在桌邊,隨時準備繼續工作。有時候,他會在文件之間稍微閉眼休息片刻,但很快又會睜開眼睛,繼續投入到下一份文件的審閱中。
這種工作方式對他的身體無疑是巨大的消耗,但他從未因為自己的病情而耽誤任何一項工作。在這139天的住院期間,他有超過半數的日子工作時間在14小時到18小時之間,而在其中的38天裡,工作時間更是超過瞭18小時。這樣高強度的工作對於一個76歲、身患重病的老人來說,幾乎是不可想象的,但周恩來卻以超人的毅力堅持瞭下來。
每當病情稍有緩解,他便會立刻抓緊時間處理更多的事務,仿佛每一分鐘都在和時間賽跑。工作人員記得,有幾次他連續工作瞭將近24小時,直到醫生強行要求他停止工作,他才在大傢的勸說下勉強同意休息幾個小時。
重要演講
1975年,周恩來的身體狀況已經十分不佳,病情不斷加重。但即便如此,他仍然決定親自出席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這次會議對國傢未來的發展至關重要,而周恩來深知這一點,盡管身體虛弱,他依舊堅持要在大會上發表《政府工作報告》。
那一天,人民大會堂內座無虛席,代表們懷著期待的心情等待著周總理的到來。許多人知道他的健康狀況不佳,因此當他步入會場時,全場響起瞭熱烈的掌聲。周恩來步履沉穩,雖然面容略顯憔悴,但目光依舊堅定。他登上講臺,調整瞭一下話筒,然後用他一貫沉穩有力的聲音開始瞭報告。
報告內容涉及廣泛,從工業、農業的現代化,到國防和科學技術的提升,周恩來在報告中詳細闡述瞭中國未來的發展藍圖。他提出的四個現代化目標,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不僅是國傢發展的方向,更是對全體人民的一個承諾。
在報告中,他細致地分析瞭中國面臨的挑戰和機遇,明確指出瞭未來的發展路徑。他沒有回避困難,但更強調瞭中國人民的力量和國傢的潛力。他的語氣堅定,言辭鏗鏘,展現出一個領導者對國傢未來的深思熟慮和堅定信心。會場中,所有人都聚精會神地聆聽著他的每一句話。
盡管身體虛弱,但周恩來的聲音始終保持清晰而有力。他不時停下來喝口水,然後繼續演講,沒有任何一絲懈怠。他那沉著冷靜的態度,不僅讓現場的代表們感受到瞭國傢領導人的堅毅,也鼓舞瞭他們的信心。整個報告過程持續瞭很長時間,但沒有人離開座位或表現出疲倦,所有人都被周恩來的精神所感染。
在報告的最後,周恩來以堅定的語調重申瞭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他指出,這不僅是中國共產黨的一項重大任務,更是全國人民的共同目標。實現現代化,將為中國的未來鋪平道路,使國傢走向更加繁榮的明天。
生命的最後時刻
1976年1月7日晚,寒冷的冬夜籠罩著北京,中央醫院的病房內卻是另一番緊張的氛圍。周恩來的病情已經到瞭極為危急的階段,生命的火焰似乎隨時可能熄滅。病房裡,醫療團隊和護理人員整夜守護在他身邊,不敢有一絲懈怠,所有人都明白,這是一個極其關鍵的時刻。
隨著時間的推移,周恩來的呼吸逐漸變得微弱,醫生們不斷地監測他的生命體征,緊張的氣氛在空氣中彌漫。每個人都在為這個一直為國傢和人民奔波的老人祈禱,希望他能夠奇跡般地挺過這一關。但每個人心裡也都明白,奇跡在這樣的情況下或許已難再現。
夜已深,時鐘指向瞭晚上11點。就在所有人都以為周恩來即將陷入永遠的沉睡時,他突然微微睜開瞭眼睛。守在他身邊的吳階平大夫立刻俯身靠近,想要聽清楚他最後的交代。周恩來在彌留之際,用盡全身僅存的力氣,艱難地說出瞭他生命中的最後一句話:“我這裡已經沒有什麼事瞭。你們還是去照顧別的生病的同志,他們那裡更需要你們……”
這句話雖然聲音微弱,但在場的所有人都清晰地聽到瞭。那一刻,所有人都被深深地震撼瞭。這個為國傢和人民奉獻瞭一生的領導者,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刻,依然心系他人。他沒有提及自己的痛苦,沒有請求更多的關懷,而是將目光轉向瞭那些與他一樣在病床上掙紮的普通病人。
周恩來的這句話在病房裡回蕩,仿佛帶著一種無法言喻的力量,讓所有在場的人為之動容。吳階平和其他醫護人員都默默地低下頭,眼中充滿瞭淚水。他們知道,這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請求,而是周恩來一生為人民服務精神的最後體現。
隨著這句話的說出,周恩來的生命漸漸走向瞭終點。他的呼吸變得越來越輕微,終於在夜深人靜時停止瞭。病房內的氣氛一下子沉寂下來,醫護人員雖然早已準備好面對這一刻,但當它真正來臨時,仍然難以掩飾內心的悲痛。
那一夜,周恩來永遠地離開瞭他所熱愛的人民,離開瞭他為之奮鬥一生的國傢。然而,他最後的言語,卻如同一盞永不熄滅的燈,照亮瞭無數人的心。醫護人員在悲痛中整理著他的遺體,心中無不感嘆,這位總理用他的一生,甚至是生命的最後一刻,都在實踐著他對人民的承諾。
深刻的紀念
在朱鎔基擔任總理期間,他和夫人勞安決定前往淮安的周恩來紀念館,瞻仰這位為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鞠躬盡瘁的偉人。那一天,淮安的天空晴朗,微風輕拂,紀念館內莊嚴肅穆,靜謐的氣氛仿佛讓人不自覺地放輕瞭腳步。朱鎔基一行人在紀念館工作人員的陪同下,緩步走進瞭展廳。
紀念館內的展品和陳列從不同角度展示瞭周恩來的一生:從早年革命的艱苦歲月,到新中國成立後的建設事業,周恩來作為新中國開國總理的各種歷史照片和文物讓人感慨萬千。在展廳中,朱鎔基神情凝重,仔細地觀看每一件展品,仿佛在回顧著那個艱難而光輝的時代。
隨著講解員的引導,朱鎔基和勞安來到瞭紀念館內一個特別的展區。在這個展區,展出瞭周恩來臨終前的照片,以及他最後的一些個人物品。講解員聲音輕柔但充滿敬意,她詳細介紹瞭周恩來在生命最後時刻依然關心人民的事跡,並重點講述瞭1976年1月7日晚,周恩來在病榻上說出的那句著名的話。
當講解員回憶起周恩來對守在病床邊的吳階平醫生說的那句話:“我這裡已經沒有什麼事瞭。你們還是去照顧別的生病的同志,他們那裡更需要你們……”現場的氣氛變得格外凝重。這句話仿佛將朱鎔基和勞安拉回到瞭那個充滿艱難選擇和巨大責任的年代。他們默默地站在展區前,凝視著展品,聽著講解員將周恩來生命最後一刻的情景娓娓道來。
在這段講述結束時,朱鎔基和勞安的眼眶已不自覺地濕潤瞭。淚水順著他們的臉龐滑落,他們沒有刻意擦拭,而是任由淚水流淌,沉默中表達著對周恩來的無盡敬意。現場的工作人員看到這一幕,也都安靜地低下瞭頭,紀念館內仿佛隻有講解員的聲音和歷史的回響。
隨後,朱鎔基和勞安繼續參觀瞭紀念館的其他展區,但無論走到哪裡,周恩來最後的話語和他一生的奉獻精神都深深地烙印在他們的心中。
參考資料:[1]王傢雲.精神成就偉業——論周恩來對中國式現代化的貢獻[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46(1):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