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群中,我一眼就認出瞭你!”
說出這句話的,是一位名叫巫麗華的廣東女子。2019年6月12日,她提前來到廣州白雲機場,憑著一張37年前的照片,一眼認出瞭從未謀面的臺灣的表侄女何永芝。
何永芝是帶著爺爺何燦南的遺願,專門從臺灣高雄回到廣東肇慶尋根。見到表姑巫麗華後,何永芝不禁淚如雨下:“表姑,我終於圓瞭爺爺的尋親夢瞭!”
一、
2019年初的一天,傢住肇慶市的何巧兒老人,收到瞭一封來自臺灣的信。
寄信人名叫何傢祥,在信中,他稱何巧兒為姑姑,並自我介紹說,他的父親名叫何燦南,是何巧兒的哥哥。
看完信後,何巧兒呆住瞭。好一會之後,她踉踉蹌蹌地跑到堂屋中父母的遺像前,對著兩位老人的遺像放聲大哭:“爹、娘,大哥來信瞭,他沒死呢……可惜這封信來得太遲瞭,太遲瞭......”
1949年之前,何巧兒與父母以及大哥,一直住在廣東高要縣一個叫做水南的鎮子裡。一天早上,年僅16歲的何燦南去鎮上賣菜,沒想到遇到瞭抓壯丁的國民黨軍。何燦南甚至沒來得及和傢人見一面,便被抓去當瞭一名國民黨士兵。
幾個月後,何燦南隨部隊撤到臺灣。一到臺灣,他便迫不及待地給傢裡寫信,想與傢人取得聯系。
何燦南並不知道,在他被抓壯丁之後不久,水南鎮便來瞭一夥國民黨的敗兵。這些敗兵在鎮子上燒殺搶掠,還發生瞭好幾起強奸鎮上姑娘的事。為瞭女兒何巧兒的安全,何傢搬離瞭水南,來到肇慶城定居瞭下來。
二、
來到臺灣後,何燦南所在的部隊被裁撤,何燦南也失去瞭依靠,生活對於一個舉目無親的孩子來說無比艱辛。當時到處都是難民,沒有住的地方就露宿火車站。沒有吃的,就去垃圾場找。
也許是老天爺可憐這個孩子,在流浪的第二年,何燦南認識瞭一位在桃園縣開小飯館的老鄉。老鄉見他可憐,於是收留瞭他,讓他在店裡當瞭一名夥計。
何燦南雖然沒有什麼文化,但頭腦很靈活,在店裡幹瞭幾年,居然學得瞭一手好廚藝。幾年後,店老板想轉行,何燦南便將這傢小飯店盤瞭下來,靠著省吃儉用,漸漸在臺灣安下瞭根,還娶瞭一位同樣來自大陸的姑娘當媳婦。
生活漸漸安定後,何燦南用積攢的錢在臺灣桃園縣八德鎮購置瞭一棟平房,此後,他一邊開飯店,一邊打聽大陸傢人的消息。
在此期間,何燦南也按照原來的傢庭住址給傢裡寫過很多封信,可他哪裡知道傢人早已搬離瞭水南鎮,這些信又怎麼可能收到呢?
還有一件事何燦南也不知道,那就是解放後新中國登記戶口時,他的妹妹何巧如,在登記戶口時被誤登為“何巧兒”,他寫的信有一部分是寄給“何巧如”的,妹妹根本不可能收得到。
雖然心有不甘,但介於海峽兩岸當時的情況,何燦南根本無法回到大陸尋找親人。他隻得帶著掛念,在臺灣生活下去。
這一等就是幾十年,何燦南也從一個少年,變成瞭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
想傢的時候,他便給孩子們講傢鄉的故事,講孩子們從沒見過的爺爺奶奶有多麼的慈祥,講他們的小姑何巧如是多麼的美麗聰明,講他小時候帶著何巧如偷西瓜被人發現後如何躲在樹上逃過一難的故事。講著講著,何燦南就哭瞭......
1989年5月,56歲的何燦南因腦溢血不幸去世。臨終前,他告訴兒女們不要放棄尋找爺爺奶奶和小姑,如果有朝一日能回大陸瞭,一定要將他的骨灰帶回去,葬在傢鄉的祖墳裡......
三、
2019年初,何燦南的孫女何永芝在“今日頭條”網站看到該網站正在網上舉辦“兩岸尋親”的活動,於是發佈瞭一篇名為《廣東籍赴臺老兵後代尋根覓親,盼能實現祖孫三代夙願》的文章。
文章發表後,何永芝收到瞭很多網友的留言,絕大多數都是祝她能尋到親人的。還有一些肇慶的網友在留言中表示,願意自發替她尋找失散多年的親人。
一位網名叫“風動我不動”的網友,也在今日頭條上看到瞭何永芝發表的這篇文章。巧合的是,這位網友是一位肇慶市公安局的民警,在看到文章後,決定發動同事們,替何永芝完成這個心願。
令“風動我不動”奇怪的是,何永芝說自己的姑姑名叫何巧如,可在肇慶市公安局的戶籍檔案裡,卻找不到這個人。“風動我不動”想來想去,認為肯定是名字出瞭差錯,至少何永芝的姑姑現在不叫“何巧如”這個名字,否則沒理由查不到。
經過與同事們的討論,大傢都認為這個想法非常有道理。於是大傢決定從“何巧”二字入手,根據年齡以及模糊的地址等線索再次搜索比對。
功夫不負苦心人,這一次,民警們終於找到瞭一個叫“何巧兒”的人。考慮到“何巧如”和“何巧兒”在粵語中的發音比較接近,且何巧兒的年齡與何永芝提供的年齡也相仿,“風動我不動”判斷這個“何巧兒”很有可能就是何永芝要找的“何巧如”。
懷著興奮的心情,“風動我不動”找到瞭何巧兒傢,見到瞭老人的女兒巫麗華。
據巫麗華反映,她的確有一個1949年被抓壯丁抓走的舅舅,名字叫做何燦南。自己的外公外婆在世時,也曾多次和她講起過這個舅舅。
“這就對瞭!”“風動我不動”興奮得一拍大腿,立馬將這個情況告訴瞭何永芝。
據“今日頭條”網站反映,何巧兒是廣東省警方與“今日頭條”自2018年1月合作以來,成功找到的第二百三十人。
四、
找到大陸的親人之後,何永芝就下決心要回廣東老傢看看。她先是寄瞭一封信給姑婆何巧兒,說自己很快便會來看望老人傢。
遺憾的是,接到信後沒多久,何巧兒便因病去世,沒有等到侄孫女來看她的那一天。
2019年4月,何永芝終於登上瞭飛往廣州的飛機。與此同時,她的姑姑,也就是何巧兒的女兒巫麗華,也趕到廣州白雲機場接這位從沒見過,隻在微信上收到過照片的侄女。接下來,就有瞭文章開頭的那一幕。
來到廣州後,巫麗華開車將何永芝接到肇慶,讓何永芝替爺爺何燦南祭拜瞭自己的爺爺奶奶,也就是何永芝太爺爺和太奶奶的墳。隨後,巫麗華又帶著何永芝前往何巧兒的墳前祭奠。
祭拜結束後,何永芝長出瞭一口氣:“我很幸運,能夠替爺爺遂瞭他老人傢的心願。不知道為什麼,一到這裡,我看什麼都很親切,就像到瞭傢裡一樣。”
正如何永芝說的那樣,她的確是幸運的,不管怎麼說,她終於替爺爺完成瞭心願。在面對記者采訪時,她說她第一個要感謝的,便是舉辦“兩岸尋親”活動的“今日頭條”網站。
得知這一活動是今日頭條於2016年2月正式發起的針對全國的公益尋人項目,其原理是利用精準推送技術,將尋人信息推送到走失地點或者可能出現的地點,彈窗到周邊的頭條用戶手機上。頭條尋人已陸續發起“兩岸尋親”、“無名患者尋親”、“尋找烈士後人”等多元化公益尋人項目,截至目前已經幫助超過八千個傢庭團圓後,何永芝激動地說:她一定要把這個活動告訴更多的臺灣老兵傢屬,讓他們也和自己一樣,能找到失散的親人。
五、
何永芝沒有食言,回到臺灣後,她就把這一消息告訴瞭自己的朋友李仕偉。
1949年,李仕偉的外公、時年20 歲的趙東發在坐火車從蘇州前往廣西的路上,被國民黨軍隊抓瞭壯丁,被迫來到瞭臺灣。
來到臺灣後,趙東發的部隊也同樣遭到裁撤,趙東發也成瞭一名流浪人員。幸虧他有點文化,找到瞭一個教書的工作,這才在臺灣活瞭下來。
1988 年,趙東發得知兩岸開放探親之後,也產生瞭回鄉尋親的念頭。但不久後他的妻子中風,加上女兒在念高中,老人隻能暫且放下回鄉尋親的念頭。
一晃又是三十年過去瞭,趙東發已年過九旬,老伴早已去世,女兒也已嫁人,還給他生下瞭外孫李仕偉。
李仕偉曾多次聽外公講起他在大陸的傢人,知道老人對傢鄉和親人的惦念。為瞭實現老人的夙願,李仕偉和妻子曾在2013 年借著旅遊的契機,到上海和蘇州查訪,但因年代久遠,一直沒有找到有用的線索。
李仕偉說,90 多歲的趙東發記憶已經逐漸模糊,已記不清自己老傢的住址,隻記得他的傢附近有一座“蘇綸紡織廠”。他找來找去,也沒有找到這個紡織廠。
正當李仕偉有點泄氣之時,他得知朋友何永芝通過“頭條尋人”找到瞭失散70多年的親人,於是當天就給“頭條尋人”發來郵件,希望通過互聯網幫嶽父尋親。
功夫不負有心人。2022 年 11 月 6 日,李仕偉終於通過“頭條尋人”,找到瞭外公嘴裡“蘇綸紡織廠”的舊址,還找到瞭外公當年的一位鄰居。
興奮的李仕偉,馬上飛往蘇州,找到瞭外公傢的這位鄰居。雖然這位鄰居已經有95歲瞭,但仍然提供瞭趙東發當年離奇失蹤後,他的傢人後來便搬到瞭南京生活的線索。
雖然沒有找到外公的親人,但得到這條線索的李仕偉,仍然對未來充滿信心。他堅信總有一天,他能和何永芝一樣,替外公完成這個心願。因為外公的兄弟姐妹眾多,應該有很多後代,通過‘頭條尋人’的這種模式應該可以找到:“看到那麼多成功案例,我相信我也能通過‘頭條尋人’的這種模式,應該可以找到外公的親屬。我很有信心,也有預感,是時候瞭,應該會成功!“
參考資料:
新華網:《廣東籍赴臺老兵後代尋回大陸傢人》
環球網:《祖孫三代70年尋親路:頭條尋人幫臺灣老兵後代找回廣東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