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11日的晨光中,八寶山殯儀館外已人潮湧動。清晨的空氣中,哀傷與敬仰交織,數千名北京市民自發聚集,為一位不同尋常的領導者送行。張百發,這位被譽為“平民市長”的老市長,曾以其卓越非凡的領導力和深厚的人民情懷,留下瞭不可磨滅的印記。
在張百發的領導下,北京城市面貌得到瞭前所未有的變革,他的足跡深深印刻在每一個角落,從亞運村的現代輪廓到中央電視臺高聳的發射塔。今天,人們紛紛攜帶著花束,湧向這個安靜的地方,回憶著張百發生前的點點滴滴。
青年突擊隊的崛起與榮譽
張百發在1951年選擇成為一名鋼筋工,那時他隻有16歲,一個身體瘦削但精力充沛的少年。盡管條件艱苦,但這個年輕人沒有退縮,而是迅速適應瞭高強度的體力勞動和復雜的工作環境。
工地上,張百發每天都與重達數十公斤的鋼筋為伴,他需要在泥濘的地面上移動、切割和綁紮這些堅硬的鋼材。清晨的第一縷陽光升起時,他已經和其他工人一起開始瞭一天的辛勞。
短短三年間,張百發從一個初學者成長為一個技藝精湛的鋼筋工,不僅如此,他還表現出瞭卓越的領導才能。在他19歲那年,通過不懈的努力和顯著的表現,張百發成立瞭“張百發青年突擊隊”,這是一個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團隊,由一群精力充沛、技能熟練的年輕工人組成。
成立這支突擊隊後,張百發帶領他們參與瞭北京若幹重要的建築工程。這些項目不僅對城市的面貌產生瞭深遠的影響,也是新中國成立後對外展示國傢形象的重大機會。在這些項目中,人民大會堂的建設尤為關鍵。
人民大會堂的建設任務艱巨而緊迫,項目規模宏大,工期要求嚴格。張百發和他的突擊隊負責其中最核心也是最艱巨的部分——基礎鋼筋的綁紮工作。這項工作是整個建設過程的基石,要求極高的精度和速度。
在這項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面前,張百發展現瞭他非凡的組織和執行能力。他首先對任務進行瞭細致的分析和規劃,然後親自帶領隊伍進行實施。他們分成若幹小組,每組負責特定的區域和任務,張百發則不停地在各個組之間穿梭,監督進度,解決問題。
工作通常從清晨開始,直至深夜。即便是在夜幕降臨後,燈光下的工地也依然熱火朝天,機器的轟鳴聲和工人們緊張忙碌的身影交織在一起。張百發和他的隊伍不知疲倦地工作著,他們用手中的鉗子和鋼筋,一遍又一遍地精確綁紮,確保每一處連接都堅固可靠。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在張百發的帶領下,這支年輕的突擊隊僅用瞭9天時間,就完成瞭原計劃一個半月才能完成的680噸鋼筋綁紮工作。
張百發的這一成就迅速傳遍瞭整個建築界及相關政府部門。他和他的青年突擊隊的表現被廣泛認為是新中國工人階級精神的典范。很快,他們就被授予國傢級“先進集體獎”。張百發本人也因其在工作中表現出的傑出能力和領導才能,榮獲“北京市勞動模范”及“全國勞動模范”的稱號。
亞運會建設:挑戰與成就
1986年,隨著北京成功獲得第十一屆亞運會的舉辦權,這一年對已經是北京市副市長的張百發而言,標志著他職業生涯中的一個新高峰。作為亞運工程的總指揮,張百發的職責是前所未有的重大。
張百發負責的第一個重大任務是征地和遷移。面對需要遷移的5770畝土地,以及380個企事業單位和1660戶居民的挑戰,張百發采取瞭分階段、有序的策略。首先,他組織瞭一個專門的溝通團隊,與地區居民和單位進行溝通協調,確保每一步遷移都有序進行,盡量減少對居民生活的影響。
在完成這一任務後,張百發又迅速轉入亞運村及相關基礎設施的建設。亞運村的設計理念是創造一個功能齊全、環境優美的居住區,不僅為運動員提供高標準的居住條件,也為來訪的觀眾和媒體提供便利。建設過程中,張百發堅持高標準,親自監督建設質量和進度。
此外,為瞭改善比賽場館周邊的交通狀況,張百發還著手建設瞭三座立交橋和五條公路。這些新建的交通設施不僅方便瞭賽事的順利進行,也極大改善瞭北京的城市交通。立交橋和公路的設計考慮到瞭高流量的交通需求,采用瞭當時最先進的工程技術和材料,確保安全和效率。
在建設的同時,張百發還承擔瞭建造405米高的中央電視臺發射塔的任務。這座發射塔不僅成為瞭北京的一個新地標,也是當時亞洲最高的建築之一。建造過程中,張百發面臨的技術挑戰巨大,包括如何在北京的復雜地質條件下安全地建造超高塔。他組織瞭一支由國內頂尖工程師組成的團隊,采用國際先進的建築技術和材料,確保發射塔的結構安全和功能效率。
發射塔的成功建成,不僅提升瞭中央電視臺的廣播能力,讓全國觀眾能夠享受到更清晰的電視節目,也象征著中國在高新技術應用領域的進步。亞運會期間,這座發射塔發揮瞭重要作用,確保瞭賽事的順利轉播,也讓全世界的觀眾能夠實時關註到在北京舉行的這場國際盛會。
退休生活:不變的熱情與新的開始
1997年,張百發結束瞭長達數十年的輝煌職業生涯,正式宣佈退休。這位一生致力於建築事業和城市發展的領袖,雖然離開瞭職場的忙碌和挑戰,但他並沒有選擇一個靜態的退休生活。相反,張百發選擇瞭繼續保持一個積極和充滿活力的生活節奏,這種生活態度與他職業生涯中展現出的精力和熱情相呼應。
每天早晨,當大部分人還在沉睡之中時,張百發已經開始瞭他的日常晨練。他習慣於在天剛蒙蒙亮時,即六點鐘左右,開始他的鍛煉。這個時間甚至比他之前作為市政府副市長時上班的時間還要早。不論是寒冷的冬季還是炎熱的夏天,他都堅持外出進行晨跑或快步走。
張百發的晨練通常在傢附近的公園進行。公園裡的路徑被他走得熟悉,無論是跑步還是快步行走,他都能準確地估計自己的時間和距離。時不時地,他還會邀請一些老朋友一起參與晨練,這些朋友多是他在工作生涯中結識的同事或下屬,他們共同分享著退休生活中的樂趣和挑戰。
除瞭晨練,張百發也參與瞭一些其他的活動來充實自己的退休生活。他加入瞭當地的太極拳俱樂部,開始學習和練習太極拳。
在他的傢裡,張百發也經常自己動手做一些小修小補的工作,這些活動讓他保持瞭與建築工作相關的聯系。他喜歡修理傢裡的小故障,或是在花園裡施施工,種種植物。
永別:一代人民英雄的謝幕
2019年7月5日,北京城在夏日的晨曦中透出瞭一絲涼意,但這一天,卻帶來瞭令人哀傷的消息——張百發,這位為北京市的發展傾註瞭一生心血的老領導,因病去世,享年84歲。消息傳出後,很快在整個首都,乃至更廣的范圍內引起瞭廣泛的關註和深切的哀悼。
作為北京市委原常委、市政府原常務副市長,他的影響力遠遠超越瞭他的職務。他的一生是與北京城市共同成長的歷史,是無數建設項目和改革措施的直接見證人和參與者。因此,他的逝世被視為一個重大的社會事件,引起瞭眾多市民、政府官員以及來自各行各業的人士的關註。
7月11日早上8時30分,北京市八寶山殯儀館東禮堂舉行瞭張百發的遺體送別儀式。從清晨開始,便有成群的市民自發前往殯儀館。許多人手捧鮮花和挽聯,面帶哀傷,緩緩步入禮堂,表達他們對這位老領導的最後敬意和深切懷念。
遺體送別儀式在莊重肅穆的氛圍中進行。禮堂內部佈置簡潔而莊嚴,黑白相間的挽帶在禮堂的一角顯得格外醒目。張百發的遺像擺放在主臺上,背後是他生前工作照片的放映,展示瞭他在不同年代的工作場景,見證瞭一個城市建設者的光輝歲月。
參加儀式的不僅有張百發的傢人、親友,還有許多曾經的同事和下屬,以及他曾經幫助過的普通市民。其中不乏一些曾在亞運會建設中與他並肩作戰的工程師和技術人員,也有在他任內受益於城市改革措施的商界人士和普通居民。這些人群中,既有年長的老人,也有年輕的一代,他們或站或坐,靜靜地聆聽著進行中的悼念儀式,共同緬懷這位偉大的領導者。
在儀式的高潮部分,一位長期與張百發共事的老同志發表瞭悼詞。他回顧瞭張百發的職業生涯,尤其強調瞭張百發在北京城市建設和發展中所作的貢獻,以及他對工作的無限熱情和對人民深厚的情感。隨後,禮堂內響起瞭低沉的樂曲,悼念的氣氛更加濃烈。隨著儀式的結束,人們陸續離開,但張百發的影響和精神卻永遠鐫刻在那些知曉他事跡的人心中。
參考資料:[1]常務副市長張百發的講話“摘要”[J].北京檔案,1991,0(3):6-6